纪念人祖,千年太昊陵庙会
淮阳古称陈州,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女娲造人之地,也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建功立业的地方。
太昊伏羲陵在淮阳城北的蔡河之滨,是一座大型的陵寝建筑,为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从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二,河南周边5省群众蜂拥前来进香,大批的
港澳台地区同胞和海外华人也常于此时赶来谒祖,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太昊陵人祖庙会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会起于二月初二的官方祭拜,地方长官主持,社会名流参加。民间的会社旗幡林立,社火队,鼓乐班,一起上阵,喧嚣热闹。太臭陵前,人山人海的群众虔诚祭拜,鞭炮轰隆、香火蔽日。有意思的是,人们在香灰中烤着鸡蛋,烤熟后带回去给家中生病的人吃,祈愿能医治疾病;家中如果有高考的学子便画好自己的画像跟一张画有马的画,在活动中烧掉,期望的意思不言而喻——“马到成功”。更让人觉得好玩的是,还有“烧小三”,是什么意思你懂的,这些稍带有“巫”色彩的一些活动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和祈盼。
庙会热闹,缺少不了舞蹈。在远古时代,先民们用号呼、用狂舞完成人与神的交流。经过数千年岁月的淘洗,如今这种舞蹈叫做担经挑、担花篮或经挑舞。舞者多为上了年纪的老斋公(老婆婆)。担花篮舞每班有4个老斋公,三人表演花篮舞,一人打竹板,以数唱形式为舞者伴奏。担经挑表演者身段灵活,舞步轻盈,舞者头上的黑纱相互绞缠,却又自然分解。舞蹈中一些夸张的动作充分表现了伏羲、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这种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的远古遗风是原始巫舞的演变,是淮阳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
在太昊陵庙会上,还有众多的民俗形式,如拴娃娃,枪旗杆,送楼子,摸子孙窑,花棒锤,以及信灵还俗,交尾泥泥狗等,这些都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生命起源的生殖崇拜。其中,泥泥狗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泥泥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鸟兽虫鱼,奇禽怪兽达300多种,被誉之为“真图腾、活化石”。
庙会期间,整个陵园从早到晚,香烛纸炮,烟雾缭绕,这种场面在全国实属罕见。这也说明了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巨大影响力。这么有吸引力的庙会不可不看。
泥泥狗,祖宗遗产穿花衣
每年的太昊陵人祖庙会上,总会听到“哩哩噜噜”的声音此起彼伏,小朋友手中把玩的这小玩意儿便是庙会上出售的泥玩具总称一一泥泥狗。
听到泥泥狗这个名字,您可不要以为只是个泥塑的狗狗造型。真正看到这个泥塑时,您会惊讶地发现,这种东西似狗似猴似鸡又似鸟,你背着我,我叠着你,一律黑色作底,彩色作绘,样子很夸张,还真说不好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您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动物大都有一个雌性生殖器。这也正是伏羲陵庙会生殖崇拜的一种体现,如此具有图腾意义的泥塑玩具堪称原始图腾的活化石。
泥泥狗是用胶泥(类同黄土高原的黏土)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自、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像绳纹、方格纹、古陶器的画法。它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艳而不俗。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可谓无奇不有,个个具有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士气味和野性的芬芳。
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是伏羲、女娲以及远古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祭祀物,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泥泥狗的黑底色,代表了伏羲时代的崇尚;泥泥狗的五色代表了“五行”;泥泥狗的纹饰蕴涵着八卦符号。泥泥狗又为淮阳太昊陵所独有,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狗”。泥泥狗是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传说泥泥狗带有神灵之气,具有驱邪镇妖之功。用它沏茶喝,可以医治百病;把它带回家去,能暗中帮你耕田种地、洗衣烧饭。它还有一种祈求生育的“功能”,已婚未育妇女在人祖庙会上选购几件泥娃娃,象征伏羲、女娲捏的泥人,亦象征自己将要出生的子女,把它们供在人祖前的香案上,或供在家里的神龛上。
在淮阳到处都可以看到式样繁多的泥泥狗,抱着桃子的小猴,歪着嘴的斑鸠,有双头的狗,戴着草帽的老虎,以及猪,羊、驴等家畜和青蛙、小鸟、小鳖等动物。有趣的是,不管大小,在它们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个贯通的小孔,角嘴向小孔吹气,便会发出悠远明亮的哨音。于是也就听到了文章开头说到的“哩哩噜噜”的声音。
中州罗卷戏,文武双全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古老剧种融合而成。据传,罗戏创始人,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来的宫廷戏,因此,罗戏也叫“乐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罗戏又称锣戏,源于“傩”或“傩戏”,是由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或举行酬神还愿仪式演变而来的古老戏曲剧种。而卷戏是源于汝南县的庙中老道士所演唱的经文,因为经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戏”。剧传都是讲“二十四孝”的传统故事、庙里墙壁上画的“显功”故事、佛教和尚们念的经文,还有“傩”戏中斩鬼驱邪的情节,以此教化善男信女们弃恶扬善。罗戏和卷戏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分别要说到一个人,罗戏的郑月景以及卷戏的李狗拽。
罗戏本非生于汝南。之所以会流传到汝南,这与郑月景很有关联。处在清初的郑月景原是
山东人氏,来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携全家来到盛行卷戏的汝南县戴堂村定居。身为戏曲工作者的郑月景将武戏加入7卷戏中。台上常用的拳路就有大小红拳,长路有马蹄枪满堂红三节棍春秋刀四十八杆大小别式。为了强化武打场面效果,罗戏演员还在八仙桌和椅子叠起来的高架子上蹿跳蹦翻等,甚至演出空手夺枪的绝技,绝对扣人心弦!
在卷戏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原籍汝南燕亭村人李狗拽。这个听上去名字很土的人却对卷戏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主攻须生,扮相好做戏真,还有一副高低自如的金嗓子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上蔡、遂平、西平以及邻近的叶县、许昌、临颖、南阳等地纷纷来人聘请卷戏艺人前去传艺,使得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很快就遍地开花风靡中原,受到各地群众的普遍喜爱。
两派艺人的交流融合,很快形成了当时汝南县所有的卷戏班子都会唱罗戏,所有的罗戏班子都会唱卷戏的局面。罗卷两戏经常同台演出:在同一个剧目中,也往往是上部唱卷戏,下部唱罗戏,或甲角唱卷戏乙角唱罗戏。民国以后,群众甚至习惯直呼卷罗戏或罗卷戏,而对二者不加区分了。
罗卷戏的音乐自成风格,主要伴奏乐器有筚篥、大笛、唢呐、笙、闷子等。演武打戏时,还加有3尺多长的喇叭、羊角号。罗卷戏的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堂鼓、大鼓、梆子等,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加进了弓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为其他剧种所少见。
20世纪20铎代之后,豫剧、越剧等流入汝南,以群众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快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罗卷戏也吸取豫剧中的一些优点进行演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面对豫剧等现代剧种的冲击,罗卷戏颓势已现。1958年汝南县罗店乡宿鸭湖水库的修建,使得卷戏发源地燕亭店方圆数十里内的百余个村庄和罗卷戏艺人的聚集地都被拆,艺人们分散到本县及周边四县的乡村落户,从此失去了在一起切磋技艺集体演出的条件。
如今,罗卷戏也只有那些老艺人在闲暇时偶尔才会唱两句,给乡亲们解解闷,年轻人不愿意学演罗卷戏,传承断代。随着政府的努力和全力抢救,2005年,在沉寂了近半个多世纪之后,罗卷戏折子戏《打金蛤蟆》和《海瑞搜宫》再一次原汁原味原地展现,获得了河南省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金奖。2008年,汝南县罗卷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三民老先生为其传承人。
链接 汝南罗卷戏历史
说起罗卷戏,不能不说汝南一个古地名官场坡。相传,明时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在
北京起兵,曾驻扎在这里,后来,当地群众就建了一坐燕王庙以示纪念,并将驻军之所取名为燕亭店。明末,李自成率领农覼义军攻陷汝宁府(今汝南)后,燕王庙被焚寺庙里的部分僧人被迫还俗流落民间,靠演奏原来诵经做道场时用的音乐卷调维持生计,并将其演奏技艺传授给当地攀众。后来,在表演过程中,卷调吸纳了当地民间的小曲小调和传说故事,逐步发展成为带有故事情节的卷戏。
小小胡辣汤,熬出大文章
说到逍遥镇这个地方,恐怕外地人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位于周口西部市境边的小镇却拥有让众多食客想大快朵颐、一饱口福的美食一一逍遥胡辣汤。2010年9月12日,作为助推“胡辣汤”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举措,电影《胡辣汤》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映式。也让更多人通过电影知道了这个地方。
胡辣汤是一种用煮骨汤加牛肉末、面粉、粉条、面筋,放入肉桂、丁香、茴香、花椒、胡椒等熬制出的糊糊。相传,它的来源可追溯到宋徽宗年间。宫中御膳厨师,以少林寺“醒酒汤”和
武当山“消食茶”二方为基础,做出了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汤。该汤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醒酒提神,开胃健脾。御厨奉与徽宗品尝,龙颜大悦,问之为何汤,御厨回答是“延年益寿汤”。遂留御厨于宫中,并赐御厨姓赵。后宋朝遭遇“靖康之乱”,金兵攻破宋都开封,赵御厨因兵乱南逃,落泊于西华逍遥镇,“延年益寿汤”也随之落户于此。经过民间若干年的加工发展,一种以适合北方人口味、辣味醇郁、汤香扑鼻的胡辣汤在逍遥镇诞生。
历史传说终归是传说,要发展还得做宣传。近些年西华县在提升胡辣汤品牌形象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逍遥镇先后成功举办胡辣汤美食节和胡辣汤大赛;2003年,逍遥胡辣汤在
厦门举办的全国中华名吃大赛上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逍遥胡辣汤也跻入中原“十大名吃”...…除此之外,西华县还设立了“美食一条街”、“工业品展示一条街”、“农副产品展示一条街”等,从不同层面宣传胡辣汤品牌。逍遥镇胡辣汤已经成为民间的一个饮食符号,胡辣汤这也是西华的一张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华县从事胡辣汤经营者达6万余人,汤锅2万多口,发展连锁经营店160余家,网点遍布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口仅逍遥镇就有胡辣汤经营者1万余人,汤锅5000多口;同时组建以京遥、逍遥香、老杨家、龙义和、高记等为主的胡辣汤调料企业16家,研制开发了8大系列46个品种的调料,行销全国各地大中型超市。
菊黄萸紫,九九登高话重阳
中华民族的岁时节俗:是极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们往往都伴随着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流传下来,使节日蕴涵着动人的浪漫色彩。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就有这样明丽的特色。
重阳节的源头,据南朝文学家吴均《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这些关于重阳节的最早记录文献很好地说明了重阳节肇始地区以及有关人物。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设置汝南郡,辖豫东大片土地,治所在今上蔡古城岗山。费长房,汝南人,东汉方士,经常活动于今汝蔡地区,崇信道教。汝南的史志文献中,多半载有他在本地区降服鬼物怪异的活动,是个半人半神的特异人物。汝南农村有个名叫桓景的青年,是个善良执着,笃信道术的人。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他的父母双亲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了。得知是瘟魔在作乱之后,他决定拜费长房为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当他在深山找到费长房的居处时,见大门紧闭,在门外跪了两日夜。他的虔诚感动了仙师,遂收为弟子。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地练剑。转眼又是一年,费长房跟桓景透露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危害人间的情况。送给桓景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回乡带领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以不染瘟疫之疾。随后,瘟魔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返回村里。在村中等待的桓景舞剑迎战瘟魔。几个回合之后,斗不过桓景的瘟魔拔腿就跑。桓景将降妖青龙剑抛出,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就这样除去了瘟魔。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之后,重九登山、饮菊花酒、插茱萸以趋吉避凶的习尚就流传开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如今每到重阳时节,上蔡的百姓便会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来到位于城西南岗山之巅看花楼(望河楼),寻花望河,驱瘟除邪。因为这里的百姓笃信这座方园百里独一座山丘就是当年桓景九月九日登高饮酒的地方。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机关组织退休的老人们秋游赏景、登山健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003年10月4日,国家邮政局在上蔡举行了《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2005年上蔡县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11年6月,上蔡县重阳文化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类国家级“非遗”项目。
链接 咏唱重九诗词众多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山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边塞诗人岑参《行军九月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洒来。遥想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圣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廿”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不第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当然是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喊出了天下人每到佳节时最真实的心情写照。
确山打铁花,流光溢彩
每年正月里,确山县总会上演一场美丽壮观的打铁花表演。这个流传于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铁顶山,中原道教三山之一),曾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九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5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
“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家活动增添光彩。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民间工匠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打铁花虽然壮观无比,但表演起来却着实让人惊心动魄,极具危险性。表演前,先在一个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1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时,先把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即一根拳头粗细、1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故铁汁。表演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如此这样,鞭炮齐鸣,焰火冲天,热闹无比。打铁花表演时古乐齐呜,十几盘化铁炉火光冲天,打铁花艺人赤膊上阵,舞动着千余度高温的铁汁自如穿梭,被击打后的铁花纷飞,可迸出几丈高冲向空中朵朵绽放。
每当打铁花时,附近的龙灯会都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龙穿花”是显示每个龙灯队阵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场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龙灯队会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及敬慕,也会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日后便名声大振。如今,确山打铁花名声在外。2003年中原春节文化庙会上,确山打铁花首次在郑州演出;2006年春节,确山打铁花又受邀到开封清明上河园表演。2008年农历正月初六至正月十六,打铁花作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在
北京大兴北普陀影视城举行的春节大庙会上迸发出魅力火花。
除去本身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之外,确山打铁花还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饱含中原地区文明发展史上的冶铁文化、道教文化、祭祀文化、节庆文化及民间工艺传承、火药利用、信息传递等古代文化信息,是古代文化之集大成。国家非常重视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绝技,2008年,确山打铁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
许昌、漯河的文化下一篇:
新西兰国家概况毛利人及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