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余音奏风华
说到“筹”是什么东西,想必很多人都不清楚,主要是由于这种乐器在民间极为罕见。这种形似竹笛和箫,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与箫声的柔和、优美的古老乐器,目前只有很少几个人能演奏。
筹形似竹笛,长约46厘米,直径约3厘米,筹身共有9孔,下端的2个是调音孔,吹奏时竖持,将上端置于口,右斜约45。角,故民间俗称为“斜吹”。筹的音色,介于笛箫之间,筹与高亢、明亮的管搭配在一起,音色调和优美。
筹音乐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进入上层的宫廷乐队。北宋时期都城开封铁塔的琉璃砖上出现了吹筹人的形象,此时筹音乐已流于民间。而筹的历史,随着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显,有可能上溯至8000年前的历史烟尘。许昌的筹音乐从清道光元年(182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记载。
20世纪40年代,因黄河水泛滥,开封尉氏县
泰山庙道士张教训率领道徒一行7人南逃,徙居鄢陵,并将管筹艺术带至鄢陵县广福寺。后来,其子张福生认广福寺主持行如为义父,并跟随父亲学习武术和管筹演奏。村中偶有丧葬之事,他们受邀为亡人吹奏寺庙音乐,做道场,放焰口,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民俗活动。从此,筹音乐开始在鄢陵落户,宗教音乐与世俗生活交会,使得筹音乐在农村盛行开来。如今,演奏筹技巧已经传承到张福生儿子张大彪和其邻居张善坤手里。但他们演奏的艺术水准与已经故去的张福生还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4月,两人受邀至中央电视台进行演出,将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搬上央视而名扬四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筹作为道乐演奏时的一种配器却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为抢救和保护这一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原民俗经典,2008年,鄢陵县筹音乐吹奏者张大彪、张善坤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润色奇幻,钧瓷天下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发祥于禹州市西南30千米神玺镇的钧瓷,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其“鬼斧神工”的烧制技艺在今人的传承中更加炉火纯青。
唐代以前,我国陶瓷制品的釉色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为主,比较单调。而到了唐代,陶瓷艺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制瓷工匠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青色,开始在原有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匠们通过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终于出现了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和流纹。到了北宋时期,工匠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铜,通过还原气氛创烧成功了高温窑变铜红釉。这时的钧瓷,逐渐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和情趣。于是,钧瓷亦开始有了雏形。
钧瓷出现之初,主要生产盘、碗、盆、罐、瓶、炉等,用于日常生活需要。唐宋以来,古钧窑就开始以禹州神垕镇为中心,自南向北发展了。北宋末期,钧瓷烧制技艺已经十分精湛,备受宫廷赏识。宋徽宗选派官员,集中钧瓷民窑的优秀工匠,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为宫廷烧造贡瓷。他还规定,官窑每年要精选36件上品送人宫廷,其余的全部打碎,并且要将碎片深埋于地下,不允许流入民间。因此,钧窑制品传世极少且身价极高,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以至于在后世连古官钧的残瓷碎片都成为收藏家追逐之珍品。
靖康之耻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生产也开始萎缩。到了金元时代,神蜃民间仍然坚持烧制钧瓷,但是,质量已经严重下降,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与宋代钧瓷媲美。元末明初,因战乱、灾荒和制瓷中心的南移,钧窑生产日渐衰退,钧瓷艺人或逃或亡,烧制技艺也渐渐失传。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因钧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钧“圣讳”,被勒令停产。此后300年间,钧瓷生产销声匿迹,直到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神臣民间艺人卢振太兄弟及其子侄辈,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了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使得失传已久的钧瓷烧制技艺恢复了生产,但由于战乱很快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2004年在禹州市钧瓷窑炉博物馆内,仿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建成后首炉烧制出窑。其中9件完美无缺,釉色莹润,清丽淡雅,“晨曦”、“映霞”等景观图画,生动逼真,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任氏钧瓷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工艺美术大师任星航为新时期钧瓷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链接 钧瓷的传说
在神堕镇,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均瓷变色的美丽传说。
一位老妇人与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一次,他们发现自己家的窑口烧出了几件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带红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兴奋之余,老妇人领着儿子们连烧数窑,但这样颜色的瓷品却再没烧成。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妇人忽然发现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铜屑,就问儿子是)哪里来的。儿子说,此前,一位过路的铜匠曾在此借宿,可能是他留下的。老妇人猜想,可能是这些铜屑混入釉中,才烧出了带红紫色斑的瓷品。于是,她把铜屑配人釉中,结果真的又烧出了如现阻紫、海棠红那样颜色的彩釉瓷品。
此后,她家烧出彩釉瓷品的消息迅速传开,远近窑场争相效仿。有些能工巧匠又尝试着把耐石配在釉里,烧出了色彩更加丰富的瓷器。
造型稚拙的舞阳农民画
201 1年5月,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参展的舞阳农民画现场销售农民画作品30余幅,签订订单6份,订单金额达8万元。同年11月,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舞阳农民画院揭牌。农民画已成为这个漯河边境小县城的最重要文化名片之一。
舞阳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贾湖文化遗址便是 ,代表。历史的文化积淀,使农民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舞阳农民画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舞阳农民画积极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舞阳民间绘画逐步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吸取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特色,并融合了现代绘画的一些技巧,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本真,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1987年9月在
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节上,舞阳农民画作者武天举等人创作的《东河湾•西河湾》、《柿乡》、《左邻右舍》、《端阳》、《五月人倍忙》、《六月六》、《果熟时节》7幅作品入选该届艺术节美术展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展出,让美术界人士眼前一亮,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称赞。目前,舞阳农民画有专业作者70多位,业余作者近200人,从事这一行业的有近千人。近千幅作品分别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或被选送国外展出,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如今,舞阳农民画已成漯河的文化名片,并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四届豫商大会等重大活动中,舞阳农民画作为漯河市的馈赠礼品备受青睐。为进一步壮大创作队伍、提高作品质量,舞阳县每年举办一次农民画大赛,以奖代补,调动了农民画家的积极性,还专门选派代表入驻
上海金山区“中国农民画村”,成立了舞阳农民画宣传销售窗口。舞阳县还把农民画作为乡土教材纳入中小学课程,为农民画培养后备人才。
舞阳县在县城新西路建成的贾湖农民书画院、庭芝美术工作室、坛志绘画室、文萃农民画院和贾湖春秋农民画销售基地等,已把新西路打造成农民画一条街,吴城镇昭寺村、九街乡胡岗村也正往农民画专业村的培养方向发展。
上一篇:
文化信阳下一篇:
文化周口、驻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