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义民节是新埔枋寮义民庙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举行的一项祭典活动,是台湾客家人最重要的盛典,也是目前在台湾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举行活动的当天,各地的客家人都会来到义民庙,参与祭祀活动,非常热闹。
客家义民节活动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为纪念先烈义行,于是选定农历七月二十日举行祭典,由当地十五大庄轮值祭祀。轮值的庄头要负责主持祭典活动,置办祭祀用牲品,安排表演活动和宴请宾客等内容,各个庄头十五年轮值一次。
义民节主要是为了超度埋葬在义民庙的死难义民。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作乱,各庄头的村民组成义民军,经过激烈战斗,击退敌人,战死的义民合葬在义民庙现址。乾隆帝感念义军的忠勇,颁赠“褒忠"二字,因此义民庙也称为“褒忠亭”。之后,在村民的倡议下建立义民庙。后来,在同治年间又爆发戴潮春事件,义军勇敢作战,战死的义军忠骸同葬于义民庙。
整个祭典活动丰富多彩,有放水灯.起灯篙.糊大士爷、神猪竞重、羊角竞长及普度等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三天。第一天为“入坛”仪式。庙前竖起灯篙,招请各路神明,大士爷坐镇,诵经声终日不断。第二天放水灯,超度水中孤魂。第三天是祭典的最高潮,乡民们供奉猪、羊、鸡、鸭等牲礼,各种阵头表演,还有客家山歌竞唱.赛神猪和羊角竞长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神猪和老羊要在二十臼的当天中午12点至下午3点间放置在庙前祭祀,在傍晚的时候摆放在街道,供人参观。普度结束后,人潮开始散去。然后开始盛大的宴席,直到午夜,大士青家在熊熊火焰中化为灰烬,义民节活动才正式落幕。
上一篇:
台湾特有的文化祭奠--东港王船祭下一篇:
台湾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