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烛桥
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枫坡村嗜赌成风,田地荒芜,京官邱美金的父亲见此,心中焦急,随生一计,说:麒麟被村中赌博的瘴气遮住了限,看不见家乡的田地,所以不能保住丰收与平安,要求人们赶制花灯和烛架,然后在正月十四至十六绕村游行,最后将花灯堆放燃烧,将赌具扔进火中焚毁,这样便可以消除瘴气,求得麒麟的保佑,村民照此方法,来年果然风调雨顺,这种活动便逐渐演变成了“拔烛桥”,实际是枫坡村的闹元宵活动。
时间: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
蜡烛会
会期之时,从迎佛开始,便有以“白蛇传”、 “关云长秉烛夜读”、 “岳母刺宇”等戏文为内容的三十六台“仙仔”,大号开道,锣鼓齐鸣,鞭炮震耳,盛况空前。现已成为一次交流盛会,以城关的最为隆重。
时间:每年的农历二月,各地举行的时间不同,吴屯会期是农历二月初一,黎口为二月初六,岚谷为二月十一,大浑为二月十五,城关为二月二十一。
柴头会
柴头会是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和日用品的销售会,是
福建省民间较大的盛会之一,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时,县衙不准农民进城时携带凶器和铁器之类的东西,只能携带竹竿柴棍等,当地农民为了反对奴役压i酐口抗捐抗税,而在陈顺光的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组织的一次起义,人们手持木棍、扁担、竹叉等冲进县衙,最后以起义胜利而告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此次胜利,便定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举办柴头会。
上一篇:
武夷山的茶文化--茶宴下一篇:
武夷山的特色宴席--文公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