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区划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郑州、开封市,东邻周口市,南接漯河市,西部与平顶山市接壤。全市总面积499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千米。许昌辖1区2市3县。
1个市辖区:魏都区。
2个县级市:禹州、长葛。
3个县:许昌、鄢陵、襄城。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北靠许昌市,东邻周口市,南接驻马店市,西部与平顶山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617平方干米,是河南省面积较小的省辖市之一,下辖3区2县。
3个市辖区: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
2个县:临颍、舞阳。
人口和民族
截至2010年末,许昌市全市常住总人口430.72万,漯河市254.41万。
许昌市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回族。有民族乡(镇)3个,分别是禹州市山货回族乡、许昌县艾庄回族乡、襄城县颍桥回族镇。
漯河市也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全市有少数民族成分38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临颍县繁城回族镇是漯河市唯一的民族乡镇。
地理
地形
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西依中岳嵩山,北、东、南接黄淮海大平原。
漯河市位于伏牛
山东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境内河流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
气候
许昌和漯河两市均属暖湿性季风气候,跟我国
中东部大部分城市一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历史
许昌历史大事记
于许昌灵井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距今8-10万年,考古学界称其为“许昌人”。“许昌人”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
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今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三皇五帝时期,夏,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许昌县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许昌古为许国。夏都夏邑(阳翟)即今许昌禹州,这也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发源地。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迁都许都许县(今许昌东),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魏国魏黄初二年(221 年),魏文帝改许县为“许昌”,为魏五都之一。从此,“许昌”之称一直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许昌保卫战是豫中会战中,中国军队仅有的几次英勇抵抗之一,包括和尚桥阻击战、许昌东部战斗、许昌守城战斗、颖桥战斗等多次大小战役。
漯河历史大事记
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就逐渐形成,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北魏泰常八年(423年)魏师南伐,破许昌城,颍川郡治召陵。南朝宋所属的颍川郡治便设在召陵县的奇雒城(今召陵区)。
南宋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岳飞率一支轻骑驻守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轻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史称“郾城大捷”。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1524年),
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明永乐年间该地已是“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商品集散中心。
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位于京汉铁路沿线的漯河镇,随着交通位置的变化,逐渐成为附近农产品和牲畜的集散地,从而代替了临近的周口、北舞渡、郾城等旧的物资集散中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漯河市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食品名城之一。
链接 许昌地名的由来
“许”字来源于许由,上古时期高士的许由带领许氏部落在现在的许昌一带聚居,后来这一誉蚊戒了许国的封地,许由亦被许姓尊为始祖。
许昌名字里的“昌”,则来源手在东汉末年在许昌定都的曹魏政权。东汉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到当时的许县。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禅让,曹操之子曹丕在许县登基建立曹魏政权。因“魏基昌于许”,曹丕遂把“许县”改称许昌,许昌这个城邦地名从此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文宗字祖,许慎《说文解鬼》
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都随着古文明的衰落而消失了,但唯有汉字不死。世界上活着的文字,没有一个如汉字这样庞大、这样美丽而丰富,先秦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以及战国时期的古文发展到今天成为我们平时交流写下的每个字,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个字,这其中,有位古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便是被誉为。文宗字祖。的许慎。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漯河)人,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都是一些算不上很大的官衔。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着书《说文解字》,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文字学着作。许慎一生几乎都在家乡一带度过,但他却搜集了全国各种字体的汉字,介绍它们的造字方法,分析每个汉字的形、音、义、结构,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说文解字》里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还是《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
《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正如许慎的儿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说文解字》给汉字建立了540个偏旁部首,有了部首,字体的分类也就简单了起来,此后南朝《玉篇》、清初《康熙字典》、清末《辞源》、近代《辞海》,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的《新华字典》,渊源无不追溯到这部《说文解字》。
许慎死后埋葬在家乡召陵,许慎陵园位于今漯河市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历经1000 多年人间沧桑,陵园一直保存完好至今。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怀着对“文宗字祖”许慎的无限崇敬之情来到这里进行清明扫墓活动。
岳家军郾城大捷
南宋
绍兴九年(1139年),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
陕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东起两淮,西至
陕西,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
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
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许昌)、淮宁府(今周口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
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了不少州县。
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漯河),决定亲率精锐骑兵15000人,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完颜宗弼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甲骑兵“铁浮图”(穿上重铠,戴着铁帽子的兵,三人一组,只进不退,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由能骑善射女真人组成的左右两翼骑兵)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 专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大将杨再兴单骑突入敌阵,打算活捉完颜宗弼,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只得收兵。这次大战史称“郾城之战”。两天后,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五里店再败金兵,杀死金将阿李朵孛堇。
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进逼临颍,岳飞督军迎战。部将杨再兴率三百轻骑为前哨,至小商河,突遇金军大队,陷入重围。经浴血奋战,斩敌千余人。终因寡众悬殊,杨再兴及所部全部战死,后岳飞进驻小商桥,痛悼将军,遂将葬于小商河之阳(今小商桥东300米“忠墓”)。随后,岳飞率领岳家军乘胜进军朱仙镇(今属开封县),大败金兀术的十万大军。此役收复颍昌、蔡、陈、郑、郾城、朱仙镇,消灭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军心动摇,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岳飞领导的郾城之战以及一系列抗金战役给金国精锐部队一次致命的打击。在当时情况下,宋军如能乘胜前进,大有逆转政治上的颓势,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是昏庸无能的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下令班师回朝,彻底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也导致了后来岳飞“莫须有”的被害,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三国圣地曹,魏故都
许昌虽无山,也无大川,但许昌是曹魏故都,曹操雄踞许昌,在这里纳贤士招枭雄、谋霸业战四方,因此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是三国文化的一个胜地。
从建安元年(196年)秋九月汉献帝自洛阳移驾至此,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冬曹丕代汉献帝迁都洛阳时止。这个时期,曹操及其集团踞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屯田积谷,广揽人才,征伐四方,图谋霸业,不仅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而且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汉魏许昌故城的城址在许昌县东张潘乡古城村一带,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周围7.5 千米,内城周围约1.5千米。城内的主要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永始台等。内城俗称皇城,坐落在外城的东南隅,呈方形。魏迁都洛阳后,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多次临幸许昌,住在此官。黄初五年(224年),文帝曹丕东巡,偕郭皇后来到许昌,之后曹丕东征孙权,郭皇后就居住于此。可惜的是,这座三国时代的历史名城于南北朝初年毁于兵火。从此城废,一代帝都仅存遗址。如今,这里还能看得到的遗迹有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曹操的赋诗楼,关羽夜读的春秋楼,曹操、汉献帝、刘关张狩猎的射鹿台,关羽辞曹的灞陵桥,华佗墓、董妃墓、伏皇后墓,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古迹80余处,属国内三国真迹遗存最多的地方之一。
作为曹魏都城时期的许昌不仅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曹魏集团赖以同吴、蜀抗衡的军事基地,《三国演义》一书中多次写到许昌,使许昌名声大振,慕名前来瞻仰的文人名士历代不绝。1918年,毛泽东和好友罗章龙从
湖南北上
北京时曾专程到许昌游览,并合作留下了《过魏都》联句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伦落夕阳”。历史学家郭沫若也曾发出“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的感慨。
曹魏政权在许昌的这段历史成为了一块根植在许昌大地中的磁石,散发着巨大的能量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在许昌地域之内,随处可见以曹魏文化命名的新建道路、建筑、商铺,许都公园、建安大道、魏武路、魏文路、议台路、三国大酒店等等。曹魏文化已经作为一种底色铺进了许昌人的个性之中。
2006年,许昌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称号。在民间、官方.高校,许昌有着众多的曹魏文化研究机构。自2007年起,许昌市每年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三国文化周。如果您是三国文化的热衷者,许昌绝对值得您去走一走。
链接 建安文学
曹操推崇文治武功,善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曹魏,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曹操、曹丕、曹植“三奢”为领袖,以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摇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效学在中国文学黔震中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
解读信阳下一篇:
解读周口、驻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