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区划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地处中华腹地,中原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郑州北隔黄河与焦作、新乡市为邻,东邻开封市,南接许昌、平顶山市,西部与洛阳市接壤。
郑州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29平方千米。郑州辖6区5市1县。
6个市辖区: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回族区、上街区。
5个县级市:新郑、登封、新密、荥阳、巩义。
1个县:中牟。
人口和民族
截至2010年末,郑州市全市总人口862.65万,为河南第三人口大市。
郑州居民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7.38%,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最多。位于郑州老城区东南部的管城回族区是回族聚居区,因其是古管国都城和今天回族聚居地而得名。
地理
地形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地处黄河下游。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市处于中国二三级阶梯的结合地带。辖区整体地势自西南向
东北倾斜,西南部是剥蚀形成的低山丘陵,位于登封市境内的少室山连天峰,海拔1512.4米,为郑州境内最高峰。往东地势逐渐过渡为黄土倾斜平原。京广铁路线以东是坦荡无际的黄淮海平原和一定范围内的沙丘、沙地。
郑州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流经郑州北部的黄河长约150.4千米,是郑州与焦作、新乡两市的界河,是郑州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郑州境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 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黄河流域6条,淮河流域23条。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气候具有冷暖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等特征。
随着四季的明显交替,郑州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
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郑州各县(市)的气温(除嵩山外),随着自
东北向西南地势的逐渐增高而增高或持平。
历史
历史大事记
史前文明
距今约10500-8600年的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距今约8000年的新郑市裴李岗文化遗址是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距今6800-3500年的郑州市大河村大型5 代聚落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5000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新郑出生、创业和建都。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夏商周时期
3600年前,郑州一带成为我国商代早期和中期都城,是商文明的发源地。那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陶瓷业已相当发达。郑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
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攻占夏朝国都封丘(今属新乡市),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今郑州市区一带,史称西亳。
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定都于长安(今
陕西西安),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今郑州管城区)。除管国外,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
先秦时期
前770年,西周灭亡后,郑武公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洛阳执政。不久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受赏,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为区别
陕西华县的郑国,而将河南的郑国定名新郑。
秦汉时期
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前208年,吴广率部围攻荥阳时被部下杀害,陈胜率军直逼咸阳,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
前206年,刘邦屯兵荥阳,郑州的京、索二水之间是刘邦和项羽进行的楚汉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双方连番争战,相持数月最后不得不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史为“楚河汉界"。
东汉后期,曹操占据中原,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中牟
东北的官渡与袁绍展开大战:“官渡大战”亦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秦汉时期,今郑州地域以荥阳为中心,因处交通和运河要道,经济日趋繁荣。
魏晋南北朝
晋朝时期,先后发生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包括今郑州在内的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农业萧条。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创建少林寺,古
印度人达摩云游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此后,达摩被人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的禅宗祖庭地位也由此确立。
隋唐时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这里才开始称郑州。由于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历史上常受到黄河水灾的威胁,致使郑州经济发展缓慢。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
唐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李治携武则天游嵩山。唐大周万岁登封元年(696 年),武则天赴少室山行封禅礼,因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而改嵩阳县为登封。
宋元时期
北宋建都汴京(今开封)后,郑州于崇宁四年(1105年)被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自北宋开始,讲学之风盛行,国内各地多选山林名声之地建立书院,位于登封峻极峰下的嵩阳书院是当时的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金代和元代时期,郑州的土地大量荒芜,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唯有天文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由郭守敬和王恂主持在全国设立了27个天文观测台,登封的观测台则是全国观测中心。
明清时期
明崇祯七年(1634年)冬,各地农民起义军云集荥阳,共商推翻明朝统治的大计,历史上称其为“荥阳大会”。从这次荥阳大会开始,明末的农民起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清末,随着平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工业品输入的小商埠。
近现代
1922年,河南工人运动发展迅速,作为交通枢纽的郑州已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1923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在这里发起。
1923年3月,北洋政府国务拿议罪状下文将郑州开辟为商埠,在郑州设立商埠督办公署。
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选择将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防炸毁以造成决堤,史称“花园口决堤”事件。
1948年,郑州解放。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2004年起,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郑州正全力打造“新郑州”形象,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省域中心城市。
裴李岗,中国农业文明起步之地
1977年的一天,新郑县裴李岗村通往县城的乡间小路上,农民李铁旦急匆匆地往县城赶,他肩上扛着的是一块粗笨的石磨盘。当年的李铁旦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肩上扛的是中国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这样一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村落,把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追溯到8000年前。
据考古研究发现,这个笨重的石磨盘历史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随后围绕裴李岗的文物遗址进行了深层次的发掘与研究,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基、灰坑、窖穴、陶窑、墓葬等。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裴李岗文化成为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匹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
古朴雅致的河南新郑博物馆,是中原地区着名的博物馆,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馆内常年珍藏着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的文物精品,其中不乏稀世国宝,而最瞩目的位置就摆放着当年李铁旦背来的那副毫不起眼的石磨盘。
石磨盘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规则弧度,盘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细端详可以发现,盘面并不光滑,有着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文物专家认为,这些“斑点”并非天生,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凿出来的。他们初步认为石磨盘是古人更好脱壳取米的一种方式。
从裴李岗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出土的猪、羊头骨说明先民在驯养家畜、养殖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那时的先民已经不单单地只追求温饱了,他们已经从单纯的是否吃饱的问题上升到了艺术欣赏的高度,农耕社会的文明曙光已经开始照耀在了中原大地上。
五次为都,八代为州
郑州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心地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据可考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郑州不仅有学术界公认的商代早期都城,而且还有西山古城,一远禹居阳城、郑韩故城等一个庞大的古都群,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使其跻身中国八大古都之列。
从五帝到前商,郑州因是五帝、夏、商三朝的腹地而成为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 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新郑一带)。华夏族便是由以黄帝和炎帝为主的氏族形成的。郑州郊区西山古城遗址因在时间上恰好与黄帝所处的时代相吻合,被有关专家认为是黄帝的都城。西山古城开中国古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和形制结构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帝之后,颛顼(zhuān xū )、 帝喾(kù)、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
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今郑州市区一带,史称西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定都长安,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除管国外,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guó)国、祭国和密国等。
前770年,西周灭亡后,郑武公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洛阳执政。后郑武公受赏在荥阳建立郑国(后改为新郑),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春秋时期,天下纷乱,群雄争霸。郑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时分时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战国。子产当政时期的郑国,外御强邻,内修法度,推行田制改革,安内攘外,使郑国由贫弱转为富强。
子产死后,郑国开始衰落,前375年,
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至
韩国君主韩昭侯时,他任用郑国亡国之臣申不害为相,使
韩国国治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后期,
韩国逐渐衰败,前230年,秦军生擒
韩国国王,灭
韩国。至此,新郑先后做为郑国和
韩国的国都达500年之久。
除以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古代都城以外,以商都为代表的郑州地区还发现了西山、新砦、古城寨、大师姑等一批古代城址,春秋战国时期的郐国、虢国、郑国、
韩国等诸侯国也曾先后定都于此,商城郑州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楚河汉界,远去的鼓角争呜
打开中国象棋谱,中间大多有四个字“楚河汉界”。色分黑红,两边对垒,楚汉之争,跃于谱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暴虐无道。以河南人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率先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农民运动烽烟四起。楚项羽、沛县刘邦也加入了反秦队伍之中。各农民军互相配合,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而刘邦和项羽,也不得不开始了封建统治权的角逐。
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刘邦的汉军,刘邦只好退到荥阳,楚军乘胜追击。第二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不得不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讲和要求。刘邦虽然势单兵弱,但非常善用谋士。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有勇无谋的项羽果然上当,将范增驱逐出军。
随后楚军对荥阳进行围攻,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解汉王安危,扮汉王出荥阳东门诈降牺牲了自己,帮助刘邦逃至今焦作修武,并得到韩信的援助。他接受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这深沟高垒指的便是今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鸿沟两边是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今荥阳汜水镇西北)。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汉军得知情报后,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
河北、
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
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项羽只得与刘邦讲和,项羽不得不“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这即历史上着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这条鸿沟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
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不仅留在了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了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成就了荥阳“中国象棋之都”的美誉。
文化
齐聚祖根,祭人文始祖轩辕
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全世界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早在春秋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据专家考证,河南省新郑市是黄帝出生、创业、立国、建都之地。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1992年新郑市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炎黄文化jrs直播nba乐吧_雷速体育很卡_jrs游戏直播节”,为纪念黄帝的丰功伟绩及其对后世子孙的恩泽,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新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广邀海内外华夏儿女来此寻根谒祖。也从那一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开始向全球直播。
如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议程固定为九项,分别是:盛世礼炮(21响)、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主持人带领全体嘉宾一起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由着名歌星带领统一着装的男女青年和小学生一起高唱《黄帝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
拜祖所在地的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汉代建祠,历代多次修葺,主要有龙雕牌坊、轩辕桥、乾坤晷盘、正殿、配殿、中华民族图腾柱、华夏第一祖碑、黄帝宝鼎、黄帝文化艺术苑、黄帝纪念馆等。
为了充分弘扬黄帝文化,每年拜祖大典期间,黄帝故里还举行了黄帝颂音乐盛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炎黄文化周等系列活动,解读黄帝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及时代意义,以让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炎黄子孙了解黄帝文化,理解和把握黄帝文化的时代内涵。
2008年,新郑黄帝拜祖大典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正如这首电影《少林寺》插曲中唱到的一样,少林寺名气实在太大,中国人几乎妇幼皆知,很多外地人也将少林寺定为河南旅行的第一站,如今由少林寺衍生的少林文化也是河南省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因坐落于登封市嵩山的少室山丛林中,寺以山名,所以就叫它少林寺,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因此又被佛教界统称为“禅宗祖庭”。然而,少林寺远不仅仅只是一个寺庙那么简单。
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少林禅宗、少林功夫、少林禅医以及寺庙碑刻、艺术、传承管理等在内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体系,赋予全人类均认同的精神价值。而“少林”亦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和个性文化的象征,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少林禅绝对是佛教中国化的最成功实例。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糅合了儒、释、道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学,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无旁骛,内心不会纠缠于外在的任何东西。这也是佛家参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连少林功夫也深受禅宗的影响。
少林功夫也许是少林对外宣传和最能吸引人的“项目”,它是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僧人修习的武术表现形式。“禅武合一”是少林僧人习武的终极目标,也是他们习禅的重要途径之一。长久以来,少林功夫都是中华武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少林在海外深受影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借助海内外持续升温的“少林功夫”热,登封当地的武术学校发展迅速,现有武馆百所,在校学员近8万人(包括不少“洋弟子”),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武林部落”,国家各大晚会演出上也总少不了“少林小子”的身影。
在医学方面,少林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禅医”。这种禅医是对中国中医药学的传承、延续和发展。经过历代少林高僧的不断推演,如静坐、修身、气息调节、推拿、针灸等具有少林特色的禅医药文化一直以一种比较神秘的姿态被人们传颂着。2011年,NBA球星皮特鲁斯专门来到少林寺为膝关节疗伤,少林禅医无痛针灸、一指禅点穴、少林正骨术、中药熏蒸等方式都先后派上了用场。
在艺术方面,少林寺的建筑、雕塑、音乐、书画、文献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文献资料而言,除了历代史部、子部和集部书中大量散存的少林资料外,仅少林寺所藏1000多通历代碑刻塔铭文字就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资料。
少林文化很好地将禅宗、武术、医学、艺术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烩面,碗小乾坤大
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郑州人自然以面食为主,有蒸馒头、摊煎饼、油炸的菜角,甚至连郑州人普遍喜爱的胡辣汤的配方里面,面粉也是重要的材料之一。另外,还有烩面、汤面、捞面、拌面、炒面、卤面之类的面条食品。
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大街小巷里的每一个角落,大大小小有五六千家。在这里,若是不知道羊肉烩面,就如
北京人不知道全聚德烤鸭,天津人不知道狗不理包子一样。
郑州烩面兴于20世纪80年代,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餐饮业需求大增,先是老字号“合记”的羊肉烩面独领风骚,然后是萧记的三鲜烩面异军突起,并快速发展,20年间不但成为郑州市餐饮的城市名片,一碗在手,酣畅淋漓的烩面也成为了河南、郑州的另种风情。外地人来到郑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尝一尝地道的羊肉烩面,本地人款待亲朋的保留菜式也是香浓的烩面。
一进餐馆,迎面就是一股浓郁的羊汤香味。热腾腾的肉汤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绿盈盈的香菜点缀在上面,几块白白嫩嫩的羊肉横卧其中,用筷子搅拌一下,除了厚度如百合瓣般的面条,还有粉条、海带丝、枸杞、木耳等。这时,您一定开始馋了……
其实在郑州,烩面馆基本已是餐馆的代名词,到了烩面馆不要以为只卖烩面,炒菜、主食、酒类等一应俱全。时下的郑州烩面馆,不仅有包间雅座、连锁店,单是烩面种类就分优质、滋补、三鲜等10余种。以郑州的老字号“合记烩面”为例,不仅先后获得“全国清真风味名牌食品”、“中华名小吃”等称号,还被认定为郑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烩面已成为一种文化。
在郑州市十大城市品牌评选活动中,“郑州烩面”成为市民评选出的城市品牌之一,也是十大城市品牌中最“草根”的一个。
上一篇:
解读安阳鹤壁下一篇:
解读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