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青国际旅行社!
关于中青旅24小时服务热线:0371-88881500

解读安阳鹤壁

河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发布时间:09-30 浏览:
—— 解读安阳鹤壁——

   安阳面积和区划

 
  安阳市地处豫北,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东邻濮阳市、南接鹤壁、新乡市,西部与北部分别与山西省长治市以及河北省邯郸市接壤。安阳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7413平方千米,辖4区1市4县。
 
  4个市辖区: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
 
  1个县级市:林州。
 
  4个县:滑县、安阳、汤阴、内黄。
 
  鹤壁市位午河南省北部:东、北、西北三面基本被安阳市环绕,南部与西南部与新乡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299平方千米,为河南省土地面积最小的省辖市。鹤壁下辖3区2 县。
 
  3个市辖区:淇滨区、鹤山区、山城区。
 
  2个县:淇县、浚县。
 
  人口和民族
 
  截至2010年末,安阳市全市常住总人口517.28万。
 
  安阳市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不到2%。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回族,其次为蒙古族、满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回族主要分布在北关区、殷都区、滑县道口镇;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滑县,其中滑县牛屯镇张营村蒙古族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67%。
 
  截至2010年末,鹤壁市全市常住总人口156.91万,为河南省人口最少的省辖市。
 
  近年来,鹤壁市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稳定在“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模式,净增人口明显减少,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趋向老化,正逐步走向老龄化社会。
 
  地理地形
 
  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相望,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安阳三面环绕着鹤壁,市境版图略呈半环形。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西部为太行山区,包括林州市全境,重峦叠嶂,奇伟壮丽,境内的林虑山四方脑海拔1632米,为林州市境内最高峰。安阳县、汤阴县、龙安区境内京广铁路以西地区为丘陵区,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着名的丘陵有南、北二岭。滑县、内黄县全境和安阳县、汤阴县、龙安区境内京广铁路以东地区为平原区,沃野坦荡,一望无垠,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连。以京广铁路为界,铁路以西地区为丘陵区,蜿蜒起伏,错落有致。铁路以东地区为平原区,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鹤壁市境内有3条最主要的河流,北部为菱河,中部有汤河,南部有淇河。
 
  鹤壁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为中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由于开发矿产的缘故,市区地形多有塌陷,鹤壁市中心城区也多次易地。
 
  气候
 
  安阳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整体上,安阳境内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秋季为安阳旅行最佳时间。
 
  鹤壁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湿润炎热,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
 
  历史
 
  安阳历史大事记

  远古时期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5万年前先民就在安阳繁衍生息,创造了着名的“南海文化”。
 
  殷商时期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朝第20代国王盘庚将国都自奄(今山东曲阜)迁到北蒙(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在此传位8代12王,史称“殷商”。前11世纪,被周武王所灭。
 
  商朝末年,纣王听信崇侯虎谗言,将文王拘于姜(yǒu) 里(今安阳城南15千米汤阴县境内)。西伯昌(周文王姬昌)被囚7年,自强不息,在总结夏易《连山》和商易《归藏》的基础上,将伏羲八卦演绎为64卦、384爻(yáo),并作卦爻辞,而威《周易》。
 
  春秋战图
 
  魏文侯七年(前439年),建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漳河岸畔,安阳北部),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齐、楚、韩、魏、赵、燕等六国为了抵御秦国的进攻,商定共同抗秦。为了统一行动,共举着名纵横家苏秦为六国宰相。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六国于洹河上会盟,在今安阳市西郊拜相,授苏秦六国相印。
 
  秦汉时期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将王翦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前221年(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将章邯围攻赵国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宋义行至今安阳内黄县楚旺一带,滞留不进,项羽杀宋义,带兵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表死战决心,成为古代着名战例。
 
  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的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安阳古都文明薪火相传。先后建都于邺。殷都废而邺都起,邺都衰而相州继,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阳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断,安阳成为“七朝古都”。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邺行台所辖六郡)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20千米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
 
  北朝时期,安阳地区因处于京畿之地,生产力发展快速,以相州窑为代表的瓷器制造业逐渐兴盛起来。相州窑始烧于北朝时期,盛于隋,延续至唐初,是当时我国青瓷窑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隋至清朝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今安阳滑县人翟让领导农民起义,踞瓦岗寨(今滑县南)为根据地,史称瓦岗军。618年,起义军被降唐隋将王世充打败,遂降李渊。
 
  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彰德升为府。明、清亦称彰德府。
 
  近现代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安阳小屯村发现刻有文字的“龙骨”,后经专家认定为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了中外学术界,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
 
  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为省辖市。
 
  20世纪初,殷墟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底,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曹操墓葬高陵,但至今其仍存真伪论辩。
 
  鹤壁历史大事记
 
  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前425 年,赵国自邯郸迁都鹤壁中牟,定都于此39年。所辖淇县曾经是殷商首都“朝(zhāo)歌”,春秋时期最大诺侯国卫国首都“沬”(mèi ) 。
 
  鹤壁在元代以前就已形成集镇,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4月,晋冀鲁豫野战军进驻鹤壁,刘伯承、邓小平在鹤壁指挥豫北战役。6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鹤壁石林村召开高级军事干部会议,23臼刘、邓率部离鹤挺进大别山,实施战略大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鹤壁煤田作为建设重点。1957年,因煤建市成立鹤壁市。
 
  自1957年建市后,鹤壁市区由于矿区的建设,经历了多次搬迁。中山、老区大胡、淇滨区先后成为市区所在地。
 
  盘庚迁殷,洹水帝都
 
  20世纪上半叶,在河南安阳发现与发掘了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这个3000多年前的历史遗存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评选中名居榜首。2006年则顺利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约前14世纪,商王朝第20代国王盘庚将国都自奄(今山东曲阜)迁到北蒙(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在此传位8代12王,史称“殷商”。前11世纪,被周武王所灭,在安阳都273年。然而一开始,盘庚决定迁殷,是经历了一番斗争的。
 
  商代第4代国王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他们寄生在国人和奴隶身上。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王室内部对于王位的争夺等等矛盾将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国力日渐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起来反叛,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内外变困使得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时的君主盘庚为了改变社会局面,他想出了以迁都的方式来挽救商朝的衰亡。他认为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较好,迁都过后,因为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会得到缓和,另外还可以避开外部的干扰,稳定统治。
 
  但是在当时,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世称其为“殷商”。几年后新都的局面安定下来,通过奴隶们的劳动,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出现在殷的土地上。从此,商朝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城,要知道,之前商朝已经经历了四次迁都。
 
  盘庚迁都,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迸一步的发展,在商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历史事件之一。“都市”、“文字”、“青铜器”这些具有鲜明文明印记的词汇正是始于此时。
 
  漳水东流,邺城为都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人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这是唐代着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其作品《登古邺城》中通过对古都邺城荒芜凄凉景象的描绘,感慨人事代谢,江山依旧。
 
  邺城西依太行,北临漳河,为兵家必争之地,邺城也因战争,在营建与破坏中轮回。邺城遗址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称邺北城和邺南城,今漳河横贯其间。春秋齐桓公时期,在今安阳城北始筑邺城。战国初年邺地属魏。西汉置魏郡,郡治在邺城。东汉末年,邺城是冀州牧袁绍驻地。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营建邺都。邺都东西约3.5千米,南北约2.5千米,外城四面共有7个城门。城内一条东西大街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宫殿和衙署,西部置苑,为铜雀苑。苑西以城墙为基修筑了3座高大的台榭——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南北相照,一线排开。宫之东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邺城附近陆路有驰道,水路有连结漳、洹、淇水和黄河的利漕渠与白沟。四郊渠道纵横,灌溉方便,农业生产发达。曹操居此16年,将之营造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邺城实际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最着名的大都会。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正式建立魏国,定都洛阳,邺为北都;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建武帝石虎迁都于邺约15年,前燕都邺约13年;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邺城逐渐残破。东魏、北齐时,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自魏天平二年(535年)起用4年时间兴建邺南城,是为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邺南城在邺北城之南:紧靠东城。北城的南墙即南城的北墙,北城南门即南城北门。东魏都邺16年。北齐都邺27 年。邺城在建筑史上颇负盛名,前承秦汉、后启隋唐,中轴对称,分区显明。这种布局方式是我国都城建设的一次大转折,影响深远。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
 
  北周灭北齐后,外戚杨坚纂权,杨坚派兵攻克邺城。大象二年(580年),杨坚将魏郡、相州、邺县三级机构和邺城居民南迁约23千米至安阳。而后将邺城纵火焚烧。至此,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名都彻底被毁。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一代名都成为废墟,多少文人墨客至此触景生情,感伤万千,于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岑参的那段感慨。
 
  现代愚公移山,传奇红旗渠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是《山海经》中关于太行山的美丽传说。20世纪60年代初,开凿红旗渠,精卫填海似的激情在太行山再度上演。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十年九旱,有名的缺水之地。1959年,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1994年撤县改市前称谓)再度遭受严重旱灾,河渠断流,井塘干涸。时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一班),大胆作出修建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的决策,向山西的漳河借水,劈开太行山,建造人工天河,把水引进林县。在太行山绝壁上开渠,难度可想而知,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1斤原粮,在没有任何大型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林县数万人民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用10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了总长1500千米的人造引水渠,其工程之巨大,之艰难,直到今天都难以想象。
 
  1969年7月,历经10年艰辛建成的红旗渠工程,在隔着太行山、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设坝截流,又筑渠打洞,将漳河水引入林县,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饮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个个平民英雄,任羊成、李顺昌、王文书、郭秋英、李改云、张买江……人们不会忘记。周恩来总理十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自2000年以来,红旗渠引水量日益减少,年均仅1.5亿立方米,还不到建成初期的一半。与此同时,除了总干渠和3条干渠还大致完好,支渠以及更小的通往田间地头的斗渠、毛渠,年久失修,很多已派不上用场;沿渠而建的48座小型一、二类水库和346 座塘堰,也有相当一部分濒临报废。于是,“重修红旗渠”被提上日程。2011年7月23 日,红旗渠重修工程全面展开。预计3年整修后,红旗渠不仅恢复原来60万亩的灌溉面积,还将多灌溉26万亩田地。
 
  淇水鹤壁,朝歌春秋
 
  20世纪90年代风靡海内外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至今仍是中国神话故事电视剧的经典代表作,这部改编自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作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而这些封神故事无一不是以古都朝歌为背景展开演绎的。
 
  朝歌,是晚商到西周、直至春秋这段近千年历史中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朝歌城中心位置便是今天鹤壁市的淇县。根据历代史书记载,从商汤到帝辛(商纣王)共18代、31个商王,600年间、31个商王因种种原因曾多次迁都,先后有8个地方当过都城。其中把朝歌作为都城的就有4代商王。不过改叫“朝歌。称谓还是商纣王在政时期的时期,之前它有另一种称谓——沬邑。古时这里有一条河,叫“沫水”,沫邑、沬乡均由此而来。到了末代商纣王的时候,为了庆祝平定东夷胜利,他将沫邑改名叫“朝歌”,意思是“喜迎朝阳,高奏凯歌。”于是,朝歌这个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朝歌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国都名。朝歌在中国古都学研究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晚商4个帝王临都共80多年;西周至春秋,朝歌又作卫国国都383 年。整个算起来,先后作都城将近500年。在全国像朝歌这样做过近500年重要古都的城市,并不多见。特别是商纣王时的朝歌,是“中华大一统”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链接  中华姓氏起源地之一——朝歌
 
  朝歌是中华民旅重要的姓氏起源地,是世界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多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定型、普及,而朝歌恰恰在这个时期是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因此从朝歌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姓氏。据专家研究考证,源于商都朝歌和卫都朝歌的姓氏有200多个,其中常用的大姓有66个。如殷姓、康姓、林姓、石姓、牛姓、常姓等,都起源于这个古代的朝歌。
 
  云梦山鬼谷子,神秘依然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瓷器“鬼谷下山”,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约2.3亿人民币,刷新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瓷器上所描绘的鬼谷子坐在车中,头部略向前倾,双眼半睁半闭,两唇似合非合。身穿袍服,镇定自若。车前套着一虎一豹,呲牙咧嘴,怒目圆睁,阳刚之气十足。这动态的虎豹和静态的鬼谷子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衬托出鬼谷子作为一代纵横家魂魄固守、物我两忘之风采。
 
  鬼谷子,这名字本身就有种鬼魅的色彩。史载此人为一代纵横家的创始者。据考,现存最早记载鬼谷子行迹的典籍是《史记》。此后,在西汉扬雄、东汉初王充、东汉末应邵等人的着述中都有记载。在两汉人的眼中,鬼谷子确有其人,他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90年,卒于前320年后,有过一段较为丰富的社会政治斗争生活经历,后来隐居在今鹤壁淇县云梦山,潜心治学,择徒授业,教人以权谋之术。他是先秦政治权谋术的总结者。
 
  但自魏晋时起,鬼谷子身上开始逐渐被人们添加了一些仙逸神怪气息。据古籍记载,他长期隐姓埋名,幽居深山之中,这就给后人研究鬼谷子其人其事带来很多困难。由于鬼谷子等纵横家的事迹和着作资料留存甚少,且颇有争议,因而未受学术界重视,与儒、墨、道、法诸家相比,研究得很不够。关于他的传说渐渐多起来,这就给鬼谷子笼罩上了神秘的光环。在南北朝及其后来的道教造神运动中,赫赫有名的鬼谷子被道教徒们拉入道教的驳杂神系中,将鬼谷子直接上升到仙烈的高度。齐梁道士陶弘景《真灵经业图》中将鬼谷子列为神道真仙的第四等左第十三位。明清及近世的相面先生、打卦术士们则奉鬼谷先生为祖师,真可谓奇幻异常。
 
  现在市面上畅销的《鬼谷子》一书,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子的学生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14篇文稿中,后2篇已失传。该书大部分内容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被誉为“世间之奇书”。《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与中国古代另一本着名的兵书《孙子兵法》相比,《鬼谷子》更专于具体技巧,与讲究谋略的《孙子兵法》一道,可谓是相辅相成。
 
  位于淇县的云梦山是鬼谷子隐居之地,常年山岚雾霭,云蒸霞蔚的云梦山不免也粘了些仙气。当代中国书法家张海曾沐手恭书《鬼谷子》,为淇县云梦山摩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的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在耄耋之年为云梦山军庠故址大书“战国军校”,作为老将军的封笔遗墨,被制作成汉白玉石碑,耸立在云梦山上,每天都吸引军界、政界、文化界的要员络绎不绝到此观光凭吊。
 
  文化
 
  甲骨文,照亮辉煌中华文明史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20 世纪初才被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无意中发现。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随后展开的殷墟考古,拉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帷幕。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甲骨文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殷朝王室贵族迷信占卜,向鬼神询问事情的吉凶,预测事情的结果,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大都是占卜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后来是否应验等的记录。这些卜辞记载着殷朝的许多大事,所以一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
 
  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1/5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引起了国内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兴趣,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关于甲骨文的研究以及学术探讨还在继换。
 
  链接  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在北京清廷任国子监祭酒(中央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鹤年堂(一说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颇感兴趣的王懿荣顿时觉察到这种文字的不一般。
 
  王懿荣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后,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王懿荣自尽,甲骨大部分转归小说家刘鹗所有。古董商贩为谋利,封锁甲骨来源消息。后罗振玉等学者多方探求,得知甲骨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万众欢娱,浚县山古庙会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古人曾在这里创造了光辉千古的灿烂文化。旧时的河南,三里一集,五里一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庙会多到不可计数,古地浚县的古庙会与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宝丰马街书会并称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庙会。
 
  大伾山和浮丘山与浚县县城三位一体,人们习惯把两山合称为浚县山。浚县山正月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大坯山顶中央,矗立着一尊雕造于北齐时期的巨型弥勒佛座像。佛像倚山雕凿,通高22.29米,巍然端坐于大佛楼内,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弥勒佛造像,十分珍贵。大伾山弥勒佛造像面世后,人们朝山拜佛,形成了最初形态的庙会。唐宋时,朝廷崇佛尊道,两山上又先后兴建了天齐庙和太平兴国寺等寺庙群,庙会已初具规模。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浮丘山上又兴修了规模宏大的碧霞宫,庙会规模形成高潮,晋、冀、鲁、豫、皖交界地区上百个州、县民众皆来赶会,日客流最多达二三十万人,被誉为“华北庙会第一”。起初的浚县山庙会,人们主要从事祭祀活动,正月初九祭拜大坯山,正月十六祭拜浮丘山。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后来,庙会也与时俱进,融入多姿多彩的社火表演等民间文化活动,会期也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庙会长达1个多月。每年的庙会有3个高潮,初一、初九、十五至十六。初一在民间有“登高祈福”“散百病”的习俗。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十五是元宵节。从初一到十五,庙会高潮一波接一波,逐渐达到最高潮。
 
  浚县庙会的最大特点是社火。庙会这一天,提前来到浚县县城的各地社火班子高举如林的彩旗,擂动战鼓,燃起长鞭,吹响长号。上了浮丘山,来到碧霞宫前,各类社火班子按到达先后秩序,摆开场子,竞相比试,各显身手。尽兴而归后,班主都要摆上酒席,人们交杯换盏,互相道贺,并推举新的班主,相约明年再上浚县山一展风采。另外,传统社火杂戏主要有抬阁和背阁、抬老四与抬撬板、大头舞与二鬼摔跤、走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玩旱船、扭秧歌、吹唢呐、放火铳、腰鼓等,还有俗称“刀枪把子”的武术表演。
 
  2009年浚县正月古庙会入围“河南民俗经典”,由于其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绵延整个正月,吸引着周边20多个省市及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祈福,日游客量最高可达30多万人次,素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上一篇:河南风情十八怪
下一篇:解读河南郑州
相关河南,安阳,山水,地接线路推荐jrs直播nba乐吧雷速体育很卡jrs游戏直播
轻装出游众口可调中青特权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