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竿船也是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同时也是桐乡乌镇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停泊在河面的大船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型石臼,上插一根硕大的毛竹。毛竹下方有四根短毛竹从四个方向加以固定,表演时又有几名壮汉辅助控制毛竹。表演者爬上竹竿梢时,毛竹便弯成90度的钩形,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颤颤悠悠的,令观者的心也跟着颤悠。高竿船的表演者一般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的形象。表演动作有金猴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单臂吊立等,真是惊险加精彩。
2、元宵走桥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3、清明踏青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洗头插花、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4、立夏称人立夏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尝蚕豆、尝咸蛋、啖青梅、品樱桃,谓之“尝新”。农家以麦芽、“草头”和粉制“立夏饼”,亲友互赠。孩童三五邀约,提竹筒、摘蚕豆、化咸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垒灶支锅烧“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疰夏。立夏称人以江南最盛,传说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带往江东,孙夫人当面称过体重,精心抚养,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写信向诸葛亮汇报,以示尽心,传入民间,相沿成俗。
5、端午吃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都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6、分龙彩雨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又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尽现五彩缤纷、飞瀑凌空的壮观,男女老少聚集围观,呐喊助兴,出水快而射程远者当为优胜获奖。
7、天贶晒虫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实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的时节”,其原由却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8、中元河灯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们只当是一种娱乐。
9、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时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圆最明,古人以圆月为亲人团聚的象征,故又名“团圆节”。是夕,家人团聚欢宴,亲友互赠节礼,其间则少不了月饼。月华初升,于庭院设案赏月,供品除月饼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时令果蔬,大多是还在案头供斗香,以线香托纸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并缀月宫故事,制作精彩,供后在户外焚化,有祈求丰收之意。
10、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节”或“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由来久远。相传起源于“桓景避难”的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遵照师嘱,于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难,后人仿效,遂成习俗。至唐代已演变成传统的游乐节目,其作用似在于健体防病,以御初寒 。乌镇近周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11、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风俗中的大节,亦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于冬至扫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为寒冬之期,旧有“九九消寒图”,相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诀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还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气象资料。
12、 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高呼:“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罢了。时值寒冬,气候干燥,民间用火又多,镇内木造住房连绵,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须时刻警惕。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对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不无裨益。
13、拳船与船拳拳船长年泊于水面,在“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船上会有武师身着练功服,手持刀枪剑戟,“厮杀”得难解难分。这便是乌镇民间的传统节目——拳船。
现在乌镇的拳船已嫡传五代,所练武功源属少林北派功夫,拳法多样,有少林拳、少林棍板凳拳等50多套套路,并后继有人。现在每天在这里舞枪弄棍,以弘扬“以武会友、强身健体”的武术宗旨。
¥2480元起
¥2580元起
¥1950元起
¥1680元起
¥2450元起
¥1200元起
¥1780元起
¥2180元起
¥1850元起
¥108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