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殖民潮
1840年签署了怀唐伊条约后,
新西兰就成了
英国的殖民地。这使得更多
英国移民前往
新西兰,许多人是付钱给殖民公司前往。有计划地移民
新西兰的想法主要是来自韦克菲尔德(Edward Gibbon Wakefield),他认为殖民地聚落的架构应该要模仿
英国社会。许多
新西兰的城市与城镇是以这个概念所建造。这些聚落都倾向于文明化和自给自足,一小群农夫在土地上耕耘、与原住民和平共处。
当越来越多移民抵达,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大之后,与毛利人之间的土地争执便越来越多。怀唐伊条约的暧昧不清和不明确,使得愤恨与冲突越来越多。在1840年代中期于北部区造成全面的战争,1860年代蔓延到其他地方。冲突期间,
英国派遣军队协助
新西兰殖民地部队,一些毛利人也相互协助作战。
在土地争战期间,毛利人在许多地方取得了胜利。一些事件像北部山区欧哈怀山寨(Ohaewai Pa)的保卫战,显示了毛利人军事工程常比帕凯哈优越。不过殖民军队的武力与人数更胜,最后结束了与毛利人的战争。之后不久,政府夺取了大量毛利人的土地,包括位于怀卡托与塔拉纳基的重要农地。失去大量的土地加上疾病造成的死亡,使毛利人口急速减少。到了1900年,只剩下约4万人。
2.殖民地关系
整个l9-纪和20世纪的大半,
英国仍对
新西兰造成很大的影响。政府的施政、教育和文化,都以
英国为本。
新西兰军人在波尔战争(BoerWar)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就如首相麦克•萨维基(Michael Savage)于1939年谈到
英国所说的话:“她去的地方,我们必定跟随,她的立场,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西兰与大英帝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密。不过,之后的
新西兰政府也视
美国为最重要的盟友和保护者。
新西兰签署了
东南亚公约(SEATO)和澳纽美公约(ANZUS)。
新西兰军队于韩战及越战时协助美军。
3.走向共和体制
虽然
新西兰依然深受殖民地传统影响,但也建立了强烈的自我认同。虽然是大
英国协的成员国,但也与
美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新西兰现在已有非常独立的贸易与外交政策。自1980年代中之后,
新西兰就是禁用核子的地区,其武力主要用于维持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现在,即使是最保守的政客都会开放地谈到
新西兰终将成为共和体制—这是最近才出现的声音。
上一篇:
新西兰的发展史(一)下一篇:
新西兰的电视、电台及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