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关于琉璃厂古文化街的盛况,清人劳之辨在《琉璃厂行》一诗中绘曰:“正阳门外闹元宵,金犊花聪意气骄。十里香尘迷锦幛,三更烟火走虹桥。繁华更数琉璃厂,五色云中黄赤镶”。这种景象历久不衰,到民国期间更是名人雅士消遣“寻宝”之地。鲁迅先生在京居住期间就曾四百余次光顾琉璃厂。
琉璃厂位于北京和平门外,形成于200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当时,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名落孙山,打道回府以前便把带来的书籍、墨砚等拿来出卖;清朝灭亡的前后,败了家的贵族子孙们也把家中的收藏拿来出售以换取生活所需。渐渐地,市场形成了,并最终成为一个收购和买卖传统文化作品的中心。
琉璃厂中最着名的商店是“荣宝斋”,这家开业于清朝初年的文化商店专售古今名家的书画真迹。除此外,它还有一种叫作木版水印的复制工艺,这种工艺复制出的古代名作足以以假乱真。
购买古旧图书的去处是琉璃厂的中国书店,这里专营历代刻本、抄本。琉璃厂的古文化商店共有100余家,除字画古书外,还有碑帖、印石、墨砚、毛笔及各种古董、工艺品。
六十年代前,琉璃厂地区尤以每年春节时的厂甸庙会最为着名。1978年,北京市将琉璃厂古文化街翻建一新。青砖漫地,仿古店铺鳞次栉比、青堂瓦舍、雕粱画栋、俨然明清市井。50余家店铺以经营古旧书籍、文物字画、碑帖拓本、纸墨笔砚为主而驰名。其中不少为百年老店及特色商店,如荣宝斋、一得阁、汲古阁、来喜阁、庆云堂、中国书店、古籍书店等。另外,在开设的古文物市场内还有古旧钟表、旧式家俱、古瓷古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