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青国际旅行社!
关于中青旅24小时服务热线:0371-88881500

解读濮阳

河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发布时间:10-15 浏览:
—— 解读濮阳——

   面积和区划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3省交界处。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市接壤,东部及南部隔黄河与山东泰安、济宁、菏泽3市相望,北依河北省邯郸市,西部与安阳、新乡两市接壤。全市总面积4266平方千米,辖1区5县。
 
  1个市辖区:华龙区。
 
  5个县: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
 
  人口和民族
 
  截至2010年末,濮阳市全市常住总人口359.85万。
 
  濮阳市以汉族人口为主,全市有30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满族、土家族、壮族、蒙古族人口相对较多。
 
  地理

  地形
 
  濮阳境内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较为平坦,自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平地约占全市面积的70%,洼地约占20%,其余为沙丘和水域。濮阳境内河流分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过境河主要有黄河、金堤河和卫河。
 
  属于河冲平原的濮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主要产区之一。
 
  气候
 
  濮阳市地处北温带,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
 
  历史
 
  历史大事记
 
  远古时期
 
  上古时期濮阳一带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今南乐县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
 
  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zhuān xū)统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阳西南)。颛顼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到尧舜之时,太行山区雨水丰沛,水患频仍。以秦(今范县)为活动中心的东夷首领伯益协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两大集团在联合抗洪斗争中进一步增进了民族融合。
 
  夏商周时期
 
  夏王朝时期,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商汤时征服了昆吾、韦、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
 
  西周时期以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庆其节制。
 
  春秋战国
 
  前629年(周襄王二十三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400年。前626年到前531年的近1个世纪内,各诸侯国在卫会盟15次,其中7次会盟于此。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卫国衰落。前241年(秦王政六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此时名存实亡。至前209 年(秦二世元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
 
  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为束黄河之水,曾修金堤。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年),在着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濮阳人民修渠筑堤千余里,固河道于濮阳城南,黄河安澜700余年。
 
  南北朝时,濮阳兵连祸结,干戈纷然,大量居民被迫迁徙,边塞游牧民族陆续入居濮阳,与汉族融合,同时把大片耕地改为牧场,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至北魏时,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农业才有所恢复。
 
  隋至清朝
 
  隋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
 
  唐朝中期,黄河安澜,濮阳的农业、手工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丝绢业闻名全国,丝织贡品列为上三等。
 
  唐末至五代,濮阳一带又成了战场,仅后梁、后唐就在濮阳征战200余场。长期兵荒马乱,使濮阳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临澶州(今濮阳市区西南),濮阳军民奋起抵抗,在寇准力谏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后由于种种卤素对辽军不利,辽遂求和,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今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此后百余年,两国相安,宋时濮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较大发展。
 
  明朝,因受战争破坏,濮阳一带“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景象极为苍凉。明初,朱元璋下诏鼓励无田农民辟荒造田,并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数次将山西黎民徙居濮阳一带置屯垦荒,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老鸹(guō)窝”移民。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堤,将濮阳大半变为泽国。这次大改道后,黄河经濮阳、范县及今台前境奔东北入海,在境内横流泛滥,为害近30年。
 
  近现代
 
  抗日战争时期,濮阳一带一直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境内发生多次大小战役。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 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濮阳龙迄今仍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最早物证。
 
  仓颉造字,彪炳千秋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开始,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正是汉字的产生,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才有了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才有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历史文明的国家,才有了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这一切的辉煌得从仓颉造字说起。
 
  仓颉,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收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关于仓颉其这位史前传说人物,最早提及的是战国时期的苟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
 
  距今大约5000年前,也就是炎黄二帝中的黄帝率领华夏部族入主中原前后,先前的结绳打结纪事已不能满足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记事方式。仓颉漫游天下,观察鸟兽行迹和山川万物的形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符号,于是,一种用于记事的符号的出现,结束了远古先民结绳纪事的历史。后来,仓颉又把刻画符号。简易图画整理改造成为文字,而后经过许多先贤长期努力,中国汉字逐渐成为世界上最科学、最富逻辑性、最具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
 
  仓颉被尊为“文字始祖”,当然受到民族的尊敬和爱戴。全国各地有着很多仓颉的遗迹和纪念地,有的地方是遗留下来的,有的是流传过来的,有的是请来的,也许还有未被发现的。但南乐县似乎更符合仓颉造字之地,处于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结合部的濮阳一带正是黄帝时代部落的主要活动地。
 
  仓颉的民间传说,经过千年传承,已经在南乐成为独具特色、落地生根的文化空间。仓颉之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传承的与仓颉造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故事、传说、祭祀、庙会等,在南乐已经形成一道深厚而浓重的民俗文化景观。
 
  澶渊之盟兵,宋辽和平百年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为了自己的皇帝梦,认贼作父,在契丹的帮助下,终成“儿皇帝”。根据与契丹达成的协议,将位于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史称“幽云十六州”。
 
  从中原王朝来看,幽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鉴于北汉与契丹联盟一时难取,因而在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的时候,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但他念念不忘收复幽云之地。赵匡胤突然故去后,继位的赵光义两次伐辽失败。故也放弃了以武力收复幽云的打算,只在边境地带设置寨铺,派兵戍守,以与辽朝相对峙。在宋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攻势,此后,宋辽边境战争不断。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国皇帝耶律隆绪、他的母亲萧太后、统军大将萧挞凛等人率领全国精兵20万人,绕过许多宋军坚守的州县,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濮阳),大有直逼北宋都城开封之势。
 
  宋廷震恐,人心惶惶,根据以往经验:毕竟宋军和辽军交战没有胜算。朝中大臣在如何对付辽朝进攻的问题上,发生了主张迁都逃跑与坚决抵抗两种对立意见。大臣王钦若主张放弃东京逃跑,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主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以振士气。最后还是寇准据理力争,让皇帝赵恒做了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一一御驾亲征。
 
  这一次战争,辽宋双方都是祭出了最大的排场,两边皇帝均御驾亲征。当然,两边的实际指挥者更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辽有萧太后,宋有寇准。听到大宋皇帝御驾亲征到前线,宋军激情昂扬,欲与辽军一拼高下,整个气势瞬间压倒了对方。战争正式开始前,阵地上还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战局的大事,视察地形的辽军全军统帅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杀毙命,这一意外极大地挫伤了辽军的锐气。未战先折兵可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加之杨家将杨业之子杨延昭的队伍驰援在关口集结,准备切断辽军的归路。辽军深入对方国境,补给为难,归路如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
 
  萧太后看到他们的优势一一丧失,主动权已经完全落在宋方手中,只好暗地认输,通过与宋方联系的秘密渠道,表达了愿意谈和的想法。宋军这边,与辽军开战,劳民伤财不说,真正取胜的把握也不大。真要送给辽国“岁币”也不过是财政的九牛一毛,打战还省去了极大的军费开支。寇准同意谈和,皇帝赵恒立即派会通契丹语的曹利用到辽营进行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这个宋辽双方在澶州城下达成的休战协议,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两国长期和平共处,从1004年直到1 125年辽国之亡,长达100多年。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因而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澶渊之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文化
 
  杂技之花盛开的东北
 
  在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黄河岸边的一座小村庄,村民们有句顺口溜:“杈把锄头当道具,田间地头是场地,院里屋里做游戏,男女老少练技艺,迎来送往作礼仪,走南闯北靠杂技。”这正是与河北沧州吴桥并称“南北杂技两故里”的东北庄。
 
  东北庄杂技历史悠久。据传,该村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习武之风,之后历经各个朝代从未间断,至明朝时期又长足发展。至清朝嘉庆年间成立了“刘家班”,后相继出现了“乔家班”、“李家班”。最大的是乔家杂技班。班主乔恩海三四岁就开始学习杂技,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他的3个儿子乔进美、乔进逢、乔进芳个个身手不凡。光绪年间,他组成了以家庭成员为主的乔家班。后来乔恩海扩大了演出队伍,编排新的节目,将明场子演出改为搭篷子演出。设有固定的 盐舞台和观众席,观众先交钱再看节目。从而使东北庄的杂技向较规范的商业演出迈出了第一步。 呈从未间断,至明朝时期又长足发展。至清朝嘉庆年间成立了“刘家班”,后相继出现了。
 
  真正使东北庄村杂技走向全国,步出国门的是乔恩海第三代传人乔进美的儿子乔志清。光绪年间,“乔家班”吸取了中华武术和民间艺玩之精华,练出了气功、跑马、变戏法和带采绝技等项目。创造出了大小武术、双风贯耳、海剁、千斤大力士、杂耍等不少新节目,更新和丰富了杂技内容。从此,东北庄的杂技在我国北方地区日益走红,与吴桥形成并驾齐驱之势。要说起来,东北庄与吴桥还真渊源不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东北庄乔家班台柱子乔志清与河北吴桥孙富友班主“天下第一棚”的女主演张素珍喜结连理,传为一段佳话。东北庄、吴桥遂成为两地杂技后人的故里。清末,慈禧太后诏令乔志清率班进宫献艺,御赐“万寿龙灯”两盏,御瓷两件,三尺红绫一条,以彰其技之优。之后,他们又配合清廷外交先后赴日本印度新加坡、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演出。慈禧的御赐茶壶现在只是来了重要人物才偶尔露真容一次。
 
  解放后,该村的杂技力量成为濮阳市杂技团和河南省杂技技团的主要基础。另外,很多艺人走向外地,成为各省、市的正规杂技团体的负责人或名角。
 
  近些年来,中央各大媒体甚至外国媒体曾多次到东北庄采访。“世界艺术之都”奥地利的国家电视台两次来东北庄作专访;2000年,新西兰阿西博顿市市长麦瑞•安德森到东北庄参观,看到精彩的杂技表演后,力邀东北庄杂技到新西兰去演出;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东道主为各国首脑准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其中,就有来自濮阳市杂技团一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表演的杂技《草帽》。
 
  相比于临省的吴桥杂技,濮阳东北庄杂技的名声确实小了些。濮阳市也非常重视东北庄杂技的发展,如今,濮阳市专门开通了杂技jrs直播nba乐吧_雷速体育很卡_jrs游戏直播专线,东北庄也陆续被更多的外地人所知。
 
  中原戏曲之乡
 
  文化底蕴丰厚的濮阳市拥有众多古老的中华戏曲文化。从殷纣王时都朝歌,供妲己娱乐的歌舞弹唱。《诗经•魏风,十亩之间》描写的桑间濮上男女风情的“郑卫之音”,春秋时孔子4次临卫把傩戏传至濮阳,直到汉代南乐为黄帝史官仓颉在家乡建庙塑像,所塑像头戴皇冠,宝冕垂旒,金光四目,已具后代戏曲帝王的脸谱。
 
  有史记载,流入或源于濮阳市?a href=http://www.cyts.ha.cn/ly/nanfe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南非缰执?0有余,如目连戏、歌舞剧、梆子戏、大弦戏、柳子戏、罗卷戏、四平调、大平调等。其中,活跃在我国戏曲舞台千余年,历经风雨,至今依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濮阳大弦戏,可谓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了。
 
  宋宫廷交响乐一一濮阳大弦戏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箫管”,当年唐明皇于连昌宫中和杨玉环演绎的旖旎风流仿佛再现,这便是濮阳大弦戏,也就是唐宋大曲。
 
  通俗地讲,唐宋大曲就是唐宋时的宫廷音乐,相当于当时的国家交响乐。它的音乐结构复杂,曲调细腻高雅,是以演奏为主、演唱为辅的欣赏型曲牌,开始是极长的散序,即节奏自由的散板,为器乐独奏及合奏段落,不歌不舞,继而奏出极缓的曲调,再转中速曲调,最后以较快的曲调结束。
 
  唐宋大曲是大弦戏主流声腔,原汁原味流传至今的有60余个。内容以朝纲忠奸斗争、军事征讨及反奸除霸为大宗。大弦戏至今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传统的“跳加官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拴搐艳段”,“赤膊戏”。大弦戏的身段特技表演更是真刀真枪,技艺超群,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桥”等惊险高难,让人拍案称绝。濮阳大弦戏演出时至今还沿袭着宋杂剧的演出形式,先演一节“艳段”,然后再演正剧,最后再加演一段“杂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濮阳大弦戏演出市场逐年萎缩,经济收入逐渐减少。2006年濮阳大弦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粗犷豪放的南乐
 
  目连戏目连戏为专演《目连救母》而命名,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
 
  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唱腔初为花鼓调,明末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三眼枪助阵以壮行色。
 
  随着北宋的灭亡,目连戏在中原几乎销声匿迹。20世纪80年代南乐目连戏《五鬼捉刘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地称目连戏为“玩鬼”,深受群众喜爱,几乎人人能演。但如今要看完整的目连戏演出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村中能够充当演员的年轻人次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到了春节,人员凑齐,凑出一些资金,才能完整地演出。2006年,南乐目连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文化部门的奋力抢救,这一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誉的古老剧种,如今在南乐起死回生。
 
  清丰柳子戏,极具艺术感染力
 
  清丰柳子戏,又称“北(百)调子”、“柳子腔”、“弦子戏”。始于元明,盛于清,由豫、鲁、江、淮弦索曲令发展演变而成,主要流行于豫、冀、鲁、皖等地。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柳子戏有俗曲和柳子等九大声腔,五大套曲,男女声腔有明显的区别,在民间素有“听着柳子调,胜似坐仙轿”之说。唱牌分四种:越牌、下调、平调、二八调;弦牌如《朝天子》、《普天乐》,唢呐牌如《红绣鞋》、《玉芙蓉》等。笛子、笙、三弦为柳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三者相互配合,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激昂挺拔,时而含情脉脉,古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革”中,清丰柳子剧团3次被砍,传五世的台前县桥北张家班也被迫解体。1978年,剧团获准恢复,为濮阳市唯一幸存的柳子剧种。如今,清丰柳子戏生存形势极不乐观,加强和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2008年,柳子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上一篇:解读新乡
下一篇:解读焦作和济源
相关河南线路推荐jrs直播nba乐吧雷速体育很卡jrs游戏直播
  • 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神州牡丹园一日游
    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神州牡丹园一日满意度 100%

    ¥338元起

  • 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神州牡丹一日游
    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神州牡丹一日游满意度 100%

    ¥288元起

  • 智慧拓展夏令营六日游
    智慧拓展夏令营六日游满意度 100%

    ¥1180元起

  • 圆梦国防夏令营七日
    圆梦国防夏令营七日满意度 100%

    ¥1180元起

  • 养子沟、蝴蝶谷二日游
    养子沟、蝴蝶谷二日游满意度 100%

    ¥265元起

  • 伏牛山滑雪二日游(纯玩游)
    伏牛山滑雪二日游(纯玩游)满意度 100%

    ¥388元起

  • 尧山大峡谷漂流一日游
    尧山大峡谷漂流一日游满意度 100%

    ¥205元起

  • 开封一日游
    开封一日游满意度 100%

    ¥238元起

  • 嵩山滑雪+卢崖瀑布一日游
    嵩山滑雪+卢崖瀑布一日游满意度 100%

    ¥175元起

  • 碾盘山漂流、画眉谷两日游
    碾盘山漂流、画眉谷两日游满意度 100%

    ¥285元起

轻装出游众口可调中青特权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