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事记
史前文明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阳小南海洞穴文化遗址证明,境内约在50 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至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南已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以及龙山文化是这一时期古代文明的代表。
上古时期,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也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作为五帝之首,他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洪荒时代。
先秦时期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河南建都,阳城(今登封)、阳翟(今禹州)、帝丘(今濮阳)等地先后成为夏王朝都城所在地。
前17世纪,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商丘(今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商朝。至商王盘庚,国都迁至殷(今安阳),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以洛阳为东都,营造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内分封诸侯国多处,后东周定都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的河南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长达550余年的春秋争霸乱世才告一段落。
汉至秦朝
两汉时期,河南经济文化处于全国前列。东汉建都洛阳,河南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国时期,河南属魏,曹操曾在许昌等地大规模屯田,河南平原地区成为生产基地。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取代魏,定都洛阳。晋王朝南迁后,中国经济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转移长江流域,逐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4世纪起,北方游牧民族在北中国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并在南郊开始开凿着名的龙门石窟。
唐宋时期
隋末,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一直通航至北宋年间,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
隋代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位于通济渠东西段之交的郑州成为民间物资交流的中心地。隋炀帝在巩义兴建洛口仓,总计可容纳粮食2000多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五代十国时期,地处北方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
北宋建都开封,河南再一次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开封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各方面均盛极一时,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正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封的繁华。
从南宋开始,中原汉民为了躲避战火大举南迁,继而外迁至世界各地,形成现在影响广泛的客家人。
南宋至清
金至元初,河南境内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元代以后,河南称谓各有不同:元代称中书省,明代称河南布政司,清改称河南省。
金代黄河下游改道夺淮入海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间,河南境内黄河频繁决口,水患无穷,人口流亡,河南经济遭受重创。
明末,李自成先后攻占洛阳与开封,与明军激战,河南境内人口锐减,经济破坏严重。到清朝,河南的农业才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逐渐重新成为重要的人口集中地和粮食主产区。
近现代
1903年,开始修建芦汉铁路(后改为京汉铁路)黄河铁桥。1905年11月25日竣工,该桥是我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2月4日,总工会宣布京汉铁路总同盟大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对铁路沿线罢工工人血腥镇压,罢工领导人高斌及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等先后在汉口和武昌英勇就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1930年,蒋介石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展开大规模内战——中原大战,河南是主要战场。这一时期的河南经济陷入极度衰落之地。
1928-1932年,张国焘、徐向前等人在信阳大别山区开辟武装割据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诞生地之一。
1938年,蒋介石为掩护国民党军队败退,下令决黄河堤,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追击。1938年6月4日商震派第三军一个团在中牟县赵口决堤未成,9日蒋在珍部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致使豫、苏、皖3省44县1200多万人遭劫,89万人丧生。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郑州,郑州解放。河南人民迎来新生。
上一篇:
河南的自然景观下一篇:
河南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