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木兰文化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已经流传,1000多年。殊不知,早在唐朝初期在商丘虞城县营廓镇小魏庄(今大
周庄村),一座古雅的木兰祠就被树立起来“木兰姑娘”的故事也被当地乡民念念不忘,称颂至今。
据考证,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祠地400余亩,住僧人10余人。可惜,这座古雅祠宇,于1943年毁于战火,只剩下石碑两通,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迹和历代修祠情况。
从《木兰辞》开始,木兰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唐朝诗人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明朝才子徐文长的杂剧《雌木兰》,一直到后来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梅兰芳的京剧《木兰从军》、彭丽媛的歌剧《木兰诗篇》等。《木兰诗》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1998年花木兰甚至“远渡重洋”,成为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的主角,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
这个被文学、音乐、歌剧、电影等各种形式不断演绎至今的奇女子,其身世一直是个谜。在木兰祠东侧,现存一座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根据石碑记载,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隋朝人,的确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木兰凯旋后,隋炀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妇女的种种传统美德,忠、勇、廉、孝、贞,五德俱全,可谓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她开辟了男女平等的新纪元。木兰精神为世世代代所敬仰。
来到商丘的虞城县,您会惊异于如此多的“木兰”符号,木兰雕塑、木兰文化广场、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群众集会,热热闹闹地敲的是木兰鼓、耍的是木兰扇、舞的是花木兰舞龙……虞城县亦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2008年,“虞城木兰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更好地弘扬木兰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从2000年开始举办木兰文化节系列活动。2009年10月26日,电影《花木兰》主创一行赵薇、房祖名等来到商丘,出席第五届国际木兰文化节。片中饰演花木兰的赵薇现场带领2000余名中学生朗诵了《木兰辞》,场面十分壮观。
商丘腔调——四平调
商丘人爱听戏、爱唱戏。随便一个过路人都可以哼上几句,特别是四平调。
四平调是在商丘诞生、为商丘所独有并仅存于商丘的地方戏,是商丘文化和戏曲的“特产”。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来,在长期演出中,它吸收了评、越、吕等剧种的部分唱腔,通过各类板式的丰富表演,形成了节奏朴实、曲调优美、抒情缠绵、四平八稳的独特风格,所以叫四平调。
花鼓最初为艺人腰挎小鼓单唱或二人分扮男女对唱,演唱者兼奏锣鼓。1943年,民间艺人邹玉振、王汉臣等请来豫剧弦手杨学智,苦心琢磨,反复试验数月,终于确定用六棱二胡等乐器担任伴奏,在花鼓“平调”基础上,借鉴京剧、评剧、豫剧、曲剧、二夹弦等剧种创立了唱腔。一出现便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迅速唱响。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戏曲改革,四平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的舞台上,并一举夺魁。主演《陈三两爬堂》的邹爱琴、王汉臣、张新魁等名声大振。周边地区纷纷成立四平调剧团,并掀起了一股“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热潮。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日报》又以“铁脚剧团”的美称,赞誉其坚持上山下乡、为基层服务的精神,并冠以“天下第一团”的称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受电视的冲击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四平调逐渐走向衰弱,演出活动停止。2000年以后,政府开始重视四平调的保护和传承,四平调也在资金和政策上享受到多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得以重获新生。2004年1月8日,四平调剧团在商丘宋城影剧院汇报演出了大型古装剧《哑女告状》,这是20年后第一次恢复演出;同年,《哑女告状》在河南省稀有剧种戏曲大赛中荣获“金鼎奖”演出金、银奖。2006 年,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特色地方曲调,四平调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全国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的四平调,风雨坎坷地走到了今天。邹爱琴、拜金荣、付梅是四平调3代传人,也分别见证了四平调的兴盛、沉寂和复兴。目前,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四平调剧团,已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以及与周边其他省份四平调艺术团及艺人的合作传承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
加拿大卡尔加里民俗与文化下一篇:
文化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