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这里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夏代的石磬,春秋时的甬钟,战国时的编钟、编磬。在侯马出土的东周时的晋国铸铜作坊中,还发现有铸造编钟的陶范(模子)。这些都说明山西音乐的发展是比较早的。
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其中有不少是流传在山西地区的民歌、童谣,明代以来,山西商业相当发达,特别是被称为“河东”的晋南一带,当时曾是北方商业的中心。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明清两代进入民歌盛行的时期。不少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如《进兰房》、《叠断桥》、《粉红莲》、《抱琵琶》、《叠落金钱》、《绣荷包》、《茉莉花》、《银纽丝》、《剪靛花》、《玉娥郎》等等。
编唱民歌已成为劳动人民抒发自己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喜怒哀乐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因而,山歌、小调遍及城乡。民歌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而各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把全省各地千姿百态的民歌从体裁上加以区分,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
一、山歌
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的各种不同的名称。
二、号子
号子就是劳动号子,它是人们从事沉重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而唱的歌。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山西劳动号子虽然不多,然而却有着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等特点。
三、小调
小调是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在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山西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遍及全省各地,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均颇为流行。
四、秧歌
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种繁多,分布也很广,但属于戏曲类的秧歌,如襄垣、武乡秧歌、朔县秧歌、代县秧歌等。山西还有许多“地秧歌”。如“汾阳地秧歌”、“曲沃地秧歌”以及其它民间歌舞形式,如晋东南的“花篮灯”、“九莲灯”、晋南的“花鼓”、“打花棍”等等。
五、套曲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根据各地民歌音乐色彩的不同,山西大致可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
山西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与山西各地语言的发音、语调(抑扬)、语气(重音),特别是声调(四声)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1080元起
¥1590元起
¥1090元起
¥1090元起
¥1380元起
¥1060元起
¥1290元起
¥1780元起
¥900元起
¥106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