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文化
封禅文化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泰山的显赫名气正是源于此。 从自然的角度看,泰山的美是一种雄浑、粗旷、壮阔、博大之美,但泰山的自然之美有局限,比不了黄山。黄山除了拥有泰山的雄浑壮阔之美外,还多了一些秀丽阴柔、精巧雅致、变幻多端、博大精深之美。所以虽然有“泰山归来不看岳”之说,但更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 假设泰山没有了历朝皇帝的顶礼膜拜,仅凭泰山的自然姿色,还能称得上是“圣山”和“国山”吗?还会是“五岳之首”吗?还能被选为世界双重遗产吗?恐怕这些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黄山与泰山这两个中国冠有“双遗产”称号的名山,黄山的世界自然遗产当之无愧,而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更加名副其实。从这一意义上讲,泰山游程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一些,“五岳之首”也更多地强调了泰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而封禅则正是这政治文化意义中最最厚重的一笔。
泰山封禅大典
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两教在泰山的影响亦不可小觑,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 道教在泰山是最为彰显的文化现象,登山途中处处可见的几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观。 释迦牟尼在和元君老母的千年斗法中最终处在了下风,佛教后来被道教势力逐出了泰山的主要区域之外,只能在山之阳或山之阴的山麓边缘觅到几处领地,顽强地显示着它们的存在。 儒教仰仗着国教的地位,又有着孔子远在泰山名扬海内外之前的历史性登临,再加之历朝统治者对泰山无以复加的顶礼膜拜,才得以获得了与道教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从泰山的角度观察道、儒两教的的关系,是极有趣味的一件事情。表面看,中国的统治者与人民大众可以在泰山找到共鸣与和谐,于是产生了“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这大概是“国泰民安”的最早版本。但两者祀奉的偶像却仍然有着绝然差别:统治者向往的是东岳大帝的至高无上威仪,老百姓企盼的是泰山老母的宽厚仁慈胸怀。时至今日,影响犹存。
泰山石刻文化
石刻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但可以这样说,石刻文化在中国发育的最为完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泰山沿途众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幽奥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艺术之中,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成为连结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充实丰富了泰山美的内涵。
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是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不乏精华所在。岱庙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灵岩寺自古为“域中四绝”之一。在泰山看古代建筑,岱庙当然是必去的,从岱庙出北门后,莫忘从东路徒步攀登, 王母池、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碧霞寺……均堪称杰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为着名佛教庙宇、泰山之北的齐长城更是世界之最,比八达岭为代表的明长城古老上千年。
¥800元起
¥1550元起
¥1380元起
¥1450元起
¥1880元起
¥1080元起
¥1680元起
¥1680元起
¥900元起
¥88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