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
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着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
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轩辕桥,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陵墓区
通往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靠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帝陵现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南面立明代“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陵区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区西侧立有
香港回归纪念碑和
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内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设有神龛,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纪念亭内陈列有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题词;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来拜祭人祭祀之处,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个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
由轩辕庙和祭祀大殿二部分,均为1993年以后新修缮的建筑,占地约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全麻石结构,气势恢宏。
诚心亭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
历代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
上一篇:
青岩古镇下一篇:
黄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