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洞在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中峰上部南侧,为当年达摩面壁九年处。石洞深约7米,高宽3米余,洞外有石坊,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造,双柱石砌,南额胡斌题刻“默玄处”,北额有燕都近溪题刻“东来肇迹”。洞内石壁上,遗有高1米多、宽约60厘米的凹槽,即是当年挖凿达摩面壁石的痕迹。内供石刻佛像四尊。
达摩到来之前,少林寺的开山始祖跋陀所传教法为小乘佛教。达摩的到来,使当时小乘佛教盛行的中国佛教对他的禅法无法接受,又由于语言不通,达摩便只身来到嵩山五乳峰前的石洞内,面对石壁,两腿曲盘,双手合十,双目下视,心平如镜,入定从禅,日复一日地修行,达摩自称为坐禅。当时的佛教徒称这种修行的方法为“壁观”,称达摩为“壁观婆罗门”。每天定后,达摩便站起身来,作一些活动,以舒筋骨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舒筋活络的效果,因而成为流f专至今的“八段锦”和“达摩易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