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之水通大海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高最深最大的高山湖泊,南北长4.8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面积为9.82平方公里,略呈椭圆形,犹如莲叶初露水面。天池水面海拔2189米,最深处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总储水量为20亿立方米,全国平均每人占有1立方米之多。
天池之大,积水之多,是其它高山湖泊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天池却只有一个出水口,即沿乘槎河行至断崖,形成68米高的长白瀑布。这一出水口的最大特点,就是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也不论是旱年少雨、涝年水大,都一律一直下泻,水量几乎不增不减。有时长白山区夏季里干旱少雨,一连几十天不下雨,可天池水仍不见少。这样的池水可真够“水平”的,堪为一大怪事。
石头漂浮水上面
将一块石头扔到江河湖海之上,任何一个正常人也会知道,石头会沉进水底,这也是常识之一。但在长白山区,却有一种石头,丢在水上不下沉,稳稳漂浮水面之上,随波逐流,仿佛一叶小舟。当地人称其为“江沫石”,正确称谓“浮石”。
实际上浮石是长白山火山爆发后由岩浆凝结而成的海绵状岩石。浮石的主要性能是不导热。
木头沉在水下边
木头可以漂浮水面,这是人人尽知的常识。但是,在长白山海拔1700米左右的地带生长一种岳桦树,当地人称为“铁树”和“高山桦”,却与众树不同,不能漂浮水面之上,竟同石头似的,放到水面即沉入水底,令人称奇。
岳桦树不像白桦那样高大挺拔,但却婀娜多姿,十分耐看。其木质坚硬,比重大,故尔能深入水中,为什么同一地带的其它树种则没有“沉入水中”的功能,则不得而知。
高山杜鹃顶雪开
在长白山最高处的高山苔原地带,气候恶劣,土质脊薄,植被生长的条件非常差。这里年平均气温为-7.3℃,7月平均气温8.7℃,无霜期平均70天左右,大风与雪也多于其他地方,严冬时节压在植物上面的积雪达2米多厚。这个地带生长着岳桦、笃斯越桔、长白沙参、高岭凤毛菊、高山梯牧草等低矮树木和植被。
地下森林惹人爱
长白山地域奇特复杂,形成了许多槽谷和陡坡,又有地下河流,地下温泉,地下溶洞,上至高山天池湖泊,下至林中水下资源,成为立体式多六类的自然景观,令人赞叹。
在距长白山北坡冰场东5公里处,有一壮丽的瀑布景观,即洞天瀑。瀑深约15米,白河激流从上向下冲击,将玄武岩台地那坚硬的岩石切割成两块,而这两岸又近在咫尺,一步便可跨过。
在这地下森林北侧不远处,二道白河穿过一条长13米的石洞一白水洞边的左岸崖壁上,又有六个排列有序的树化石遗迹。这对研究长白山的地质和生物进化的历史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聚龙泉里煮熟蛋
聚龙泉是长白山温泉群中水量最大、分布最广、水温最高的温泉,堪称长白山第一泉。
聚龙泉以其大、多、热而成为长白山名泉,使众多的登山人沐浴一番,品品这第一泉、第一水的最自然、最纯真。聚龙泉由于水温很高,水泡不断冒出,还能煮鸡蛋,不多会儿,鸡蛋便煮熟了,且有浓郁的矿泉气味,口感极好。有许多游人甚至自言自语:地下水不用人工加热,便能煮熟鸡蛋,真是奇怪!
鸳鸯并非真恩爱
鸳鸯,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象征。但经鸟类专家多年考察研究,却发现生活在长白山区的鸳鸯与传说大不相同。
鸳鸯属于侯鸟,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在长白山腹地有树有河的地方生活,6月份产卵孵化,小鸟28天至越冬。在长白山地区,体壮的雄鸳鸯往往同时占有多只雌鸳鸯,体弱的雄鸳鸯甚至一只配偶也得不到;假如某只雌鸳鸯死亡,雄鸳鸯会加寻新欢,不为妻子“守节”。鸳鸯没有终身夫妻,繁殖期一过,雄鸳鸯便抛妻弃子。
一年四季同时在
长白山在夏季一个季节里,可以体现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游人从山下登山,到了山顶,仅仅几个小时,可是却仿佛经历了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
长白山的地势由高到低,以天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垂直高度非常明显,在百余公里内海拔高度相差2000多米,体现了几千米海拔地带的林带植被,使这里的气候、土壤及植被变化非常明显。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2180元起
¥2580元起
¥1980元起
¥3480元起
¥2880元起
¥3280元起
¥1980元起
¥1250元起
¥2680元起
¥258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