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明的曙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河南升起。其中着名的有炎黄之孙的寻根之地——黄帝故里,还有燧皇陵、太昊陵、二帝陵、女娲城、神农坛、仓颉陵遗址等。
黄帝故里
特色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主人名片中华民族始祖。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故里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整个景区布局突出“中华之根”的主题。
祠前的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在中道立着,“轩辕黄帝之碑”在右边立着。另外,轩辕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这是用虚幻的手法来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的一侧,建着黄帝文化艺术苑,这里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燧皇陵
特色华夏文明之火发祥地。主人名片中华民族的“火祖”。
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是上古时期发明钻木取火方法的燧人氏的墓园。由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使人们吃上了熟食,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受到人们的尊崇,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火祖”,并列居三皇之首。
现在燧皇陵占地4万多平方米,长达5000米的围墙和墙瓦古色古香,陵门三楹,十分壮观。有神道、石雕、墓冢,高约10米、雕像等景。
太昊陵
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主人名片三皇之首。
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陵地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争、一柯、一星、一四、七观、十六门。
二帝陵
特色上古时代“五帝”中颛顼、帝喾的陵墓。主人名片帝王。
相传,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个帝王,自幼才智超人,15岁辅佐帝政,20岁即位,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曾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个帝王。他15 岁辅佐帝政,30岁即位,在位75载,享年105岁。他们都是贤明的帝王。每年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三月十八日,二帝陵有盛大庙会,人山人海,对二帝进行祭祀。
二帝陵始建年代难考,唐代以后屡有增建。豪华的二帝陵因清末宣统年间一场风沙南迁而掩埋于沙丘之中。地面仅存石碑两通。经1986年初步调查,陵墓轮廓已基本查清,廓宇计有大殿五间,前有长廊,殿内有明清石碑41通。殿前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大殿后200余米,为陵墓围墙,东西长165米,南北宽66米,呈长方形,为元代砖砌建造。另有不少汉唐建筑遗物。
女娲城
特色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主人名片传说中创世女神。
女娲城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层,外郭城墙长4000米,内城墙长1440米。今残存城墙最高点3米,宽8米。护城壕轮廓清晰,基底宽6 米,上部宽15米。城墙多为分层夯筑而成,每层厚10到20厘米。夯窝为圆形,平底,直径5厘米。城内有宫殿式夯士台基。北城墙下出土一地下排水管道,残长1米,直径29厘米。城内出土有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据考,该城为东周城址,城墙下压着商周甚至更早的古文化遗址。
女娲古陵前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自成庙会,四方民众蜂涌而至,人山人海,声势宏大。
神农坛
特色集旷、奥、幽、美于一体。主人名片传说中农耕、医药的发明人。
神农坛总面积50.2平方千米,因炎帝神农在此播五谷、尝百草而得名,由紫金顶、云阳河、仙神河、黑龙潭、白松岭、临川寺、悬谷山、尧舜路八大景区组成。景区既有北方的粗犷雄健,又有南方的秀丽阴柔,汇集了太行山的精粹,峰峦叠嶂,洞幽林翠,草药繁多,气象万千,猕猴戏峰间,仙境胜
蓬莱。
神农坛景区是中原古文化的一部分,有仰韶、龙山、夏商文化遗址多处,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代,浓缩了数千年的中原文明,素有“道教中心,佛教圣地”之美誉,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渗透、峥蝾并茂的风景胜地。
仓颉陵遗址
特色古代先民的一个聚居地。主人名片造字圣人。
遗址始建于汉朝。遗址上建有庙宇和一些碑刻。现存明天启年间方碑两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历圣之宗”分别是明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题。享殿前有檐石柱两根,上面雕着二龙戏珠和鱼龙变化图案。仓颉陵遗址上建有仓颉陵墓和仓颉庙,还有藏甲楼、故宅井及部分石刻、碑刻。目前主要修复的建筑有万古一人殿、仰圣门、碑亭、朝天门、六书殿、字圣坊、造书台和碑林
上一篇:
河南的水利景观下一篇:
河南的摄影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