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史
公元366年,和尚乐尊苦修至此饿晕了,看到对面三危山峦金光下如千佛排列,于是于此开凿第一间洞窟修行。后来法良和尚也来开了第二个洞窟比邻修行。慢慢原本修行用的陋室为繁复的佛窟所替代,而且数量越来越多,历代虔诚的供养人—出资者、修建者、名望者根据当时对佛的理解和崇尚而修建了风格各异的洞窟。
至初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就有了“千有余窟”的记载,五代以后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在开新窟了,于是只能把原有旧窟重修扩建。历经千载,明弃嘉峪关以西土地并迁关外居民入关,于是万顷戈壁孤单单的寂寞了200余年,敦煌莫高窟也因此被人淡忘,直到1900年王圆禄道士发现了藏经洞才使得这块瑰宝渐渐重又显现光辉。
王圆禄道士1892年登三危山,看到壮观的敦煌莫高窟,就在莫高窟下安家修行。靠布施筹措资金打通洞窟外壁,修建连接洞窟的栈道,根据他的审美观刷白部分彩绘。每日打扫洞窟佛像,1900年6月22日发现了编号16的洞窟甬道裂缝,编号17的藏经洞就此被发现。
而后的10余年昏庸清政府对藏经洞宝藏置之不理,各路的洋人接踵而至,王道士卖了其中的一部分卷宗,用换来的钱继续他的“维修”洞窟事业。直到1931年81岁故去。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艺术发展史
敦煌莫高窟主要的艺术创作是泥塑和壁画,二者融为一体,是一大特色。彩塑大体经过三个艺术发展时期,第一是早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朝代。大多用高浮雕,造型厚重,手法简朴,人物一般直立或端坐,动态较少。第二是隋唐极盛期,每个窟龛都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以3到11躯不等。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包括五代到元等朝代,气魄已远不如唐代,形象也较单调。
敦煌莫高窟中壁画的发展与彩塑大致同步。早期壁画中除佛像外,有许多情节性的佛教故事画,大多表现释迦牟尼前世舍己救人的悲惨场面和自我牺牲精神。北魏以前人物衣冠服饰同彩塑一样,明显保留印度、波斯的风习。北魏晚期以后,变为传统的绘画染色法,形成“中原式风格”。隋唐时期壁画内容主要是图解佛经,其中净土宗在壁画中表现得最多。唐代壁画人物造型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飞天,色彩的鲜明灿烂,境界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和构图的复杂都远非北朝可比。盛唐是中国壁画史上的顶峰时期,宋以后的洞窟壁画便黯然失色,与彩塑一样进入了衰落期。
¥3120元起
¥2980元起
¥4560元起
¥3560元起
¥2550元起
¥3660元起
¥228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