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201 1年6月,台湾省人口总数为231 8万多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83‰。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为640.33人/平方千米(201 1年5月底),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的台北市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千米1万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台湾居民普遍使用普通话和台湾闽南语。台湾居民按照迁徙来台的先后顺序分为四大族群,有台湾原住民族、闽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原住民分为泰雅.阿美.布农.卑南、达悟.排湾、鲁凯、邹、邵.赛夏、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2%,分布在全省各地。
从1949年以后,台湾大致经过了四个经济发展时期,分别是经济恢复时期.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经济腾飞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
1.经济恢复时期
这个时期的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生产停滞,军事开支高,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因此,台湾当局接受美元救助,推行经济变革,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 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在农业方面积极推行农业政策,通过土地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逐年扩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到1957年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成为创汇的主力。工业方面把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方式获取的利润转移到工业部门。借由土地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的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这一时期台湾的经济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并逐步走向迅速成长。
2.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面临岛内市场饱和的局面,不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也不利于台湾的经济发展。台湾当局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的工资,大力焘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并陆续修正和制定7一系列的出口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1966年成立的高雄加工出口区是亚洲第一个加工出口区。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1 963年工业的比重已逐渐超过农业。另外,外资对当时的台湾工业化和出口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台湾企业从
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
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
日本.市场上依赖
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这个时期是台湾工业高速发展的阶段,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台湾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经济腾飞时期
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腾飞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石油危机导致了经济不景气,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开始推动十大建设和十二大建设。台湾从农渔业为主的经济转型为以工业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人民所得与生活水平都有显着的提升。在20世纪的80年代.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得以大力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个时期的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4.经济转型时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台湾开始进入经济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困局的现状,台湾当月在l986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
美国以外的市场作为重大的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声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产业升级也初见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非常大,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列世界前茅。另外,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逐渐从欧美市场转向亚洲市场,对亚洲的出口比重逐年上升,1 995年比重已上升到52.6%。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在这个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
香港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
台湾太鲁阁景区简介下一篇:
台湾jrs直播nba乐吧_雷速体育很卡_jrs游戏直播申请